卫星激光通信终端

Search documents
量子“追光者”勇闯科研“无人区” 稳拿“必须指标”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6-05 12:26
勇闯科研"无人区"无止境。张亮此后还参与中国首颗量子微纳卫星的研制工作,负责研制量子光传输载 荷,以实现实时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同时,张亮团队以空间量子技术为基础,在激光通信领域取得突 破性进展,推动跨域通信系统的实用化进程。他们成功研制了深海远距离光子计数通信样机,实现深海 水下数百米级距离的高速数据传输;主导研发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实现星间数千公里级的跨网通信。 2006年,张亮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当时,空间光传输是困扰科学家的一大难题。张亮 形容其难度"如同从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上,连续将硬币投入地面旋转的储蓄罐"。在导师指导下,他攻 克算法、设计、器件等关键技术,完成精确跟踪控制子系统研制。 来源:中国新闻网 面对没有先例可循的科研难题,张亮与团队成员三赴青海湖开展实验,实地验证系统的可行性。他们克 服青海湖地区夜晚零下10℃的恶劣环境,只为寻找最佳测试点;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的热气球实验中,上 演生死时速;面对设备意外摔落,彻夜奋战20天,创造抢修奇迹,用冻僵的手指记录下星地链路贯通的 历史性数据……最终,张亮团队成功完成了热气球量子密钥分配实验。 中新网上海6月5日电(范宇斌)"对于工程项目 ...
毅达资本领投星辰光电Pre-A轮 助力开创卫星通信的“光时代”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05-26 11:17
然而,目前卫星激光通信终端依然面临诸多技术壁垒与亟待突破。首先,太空环境复杂,卫星高速运动 (7km/s)导致光束对准精度需达1微弧度(相当于从北京瞄准上海的一个硬币),且需克服振动、热变 形等干扰。传统机械式调控方案建链失败率高,其次,通信载荷的高成本制约了规模化应用。关键器件 (如高灵敏度APD探测器等)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30%。民营航天产品在推动降本方面有较大进 展,但大规模星座部署仍需成本再降50%以上。另外,国际竞争与标准缺失:国外SpaceX、OneWeb已 实现激光通信组网,技术领先2—3年;而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与频谱分配规则,可能引发"技 术割据"。此外,轨道资源争夺白热化,进一步压缩后发者生存空间。 星辰光电的激光波前调制技术方案,改变了传统激光通信依赖机械式扫描方式,有效提高了卫星激光通 信的建链效率和链路稳定度。 (原标题:毅达资本领投星辰光电Pre-A轮 助力开创卫星通信的"光时代") 近日,毅达资本完成对星辰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下称"星辰光电")的Pre-A轮投资,资金将主 要用于加速产品量产、技术迭代、团队建设以及市场拓展。 星辰光电于2022年底在苏州成立,核心 ...
「商业航天」赛道精选丨2025年Banglink第9期
创业邦· 2025-04-20 23:56
3大瓶颈 万亿赛道 商业航天是指采用市场化机制以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而开展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应用等领域。大规模太空资源开发成为拉动全球经 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航天市场化、商业化进程。相关数据显示,商业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对国民经济的直 接拉动作用为原始投入的8至14倍。欧洲空间政策研究所报告显示,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产值可能突破万亿美元。 从2015年商业航天元年开始,我国商业航天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商业发射次数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但在技术、产业链等方面仍存在三大卡点。 关键技术待突破。 抗辐射FPGA、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仍依赖欧美进口,先进卫星载荷技术等方面与美国存在差距,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突破技术瓶颈,提 高关键技术、零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发射成本与运力瓶颈。 我国航天发射市场需求大,运载能力缺口较大,不足未来所需运力的1/5;现阶段我国卫星入轨成本1万美元左右,大推力可重复使用火箭 技术亟待突破。我国卫星研制成本约是Spacex星链的9倍,成本和质量控制是关键挑战。 商业闭环未形成。 商业航天前期研发投入巨大、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