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唐代陶质龙首
icon
Search documents
“手术”高水准 文物再青春
在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方舱内,考古人员和文保人员正在开展工作。 出土于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的王冠修复后重现光彩。 在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发布会现场展示的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实 物。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如何让出土王冠的2582颗珠饰一一准确归位?如何将碎成上百块的龙首拼接起来?精细化考古与现场文 物保护协同工作模式如何应用到中亚考古现场……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 遗产保护成果,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上万次精密焊接,王冠重现光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刘念在实验室开展工作。(本文配图除 署名外均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提供) 在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一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嵌宝石王冠静静陈列于恒温展柜中。冠体上翼龙昂 首、立凤振翅、双狮护佑,珍珠冕旒如星垂落。从王冠造型上看,龙纹、冕旒源自中原文化,立凤、双 狮造型带有中亚风格,印证了青海"高原丝路枢纽"的文明交流融合特质。 时间回到2018年。从这一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乌兰县文体旅游广电 局联合对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进行发掘。2019年,联合考古队 ...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Ren Min Ri Bao· 2025-05-27 22:40
中国本土不仅有葡萄,而且有着悠久的利用史 提起葡萄,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水果。目前我们所食用或酿酒用的葡萄,也的确是 外来的欧亚种葡萄。 其实,中国本土不仅有葡萄,而且有着悠久的利用史。葡萄属植物有60余种,我国存在约38种,是世界 三处野生葡萄集中分布的中心之一。古人如何利用本土葡萄,是否对其进行过人工栽培?它们在外形、 口感上与欧亚种葡萄有什么区别,是否在欧亚种葡萄传入后就被完全取代?植物考古实验室负责人钟华 带领团队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作为本土主要的核果类植物,葡萄属遗存在我国不同区域的考古遗址中均有发现,出现时间从距今万年 左右的农业起源时期,一直延续至汉代以后的各历史时期。我国出现欧亚种葡萄最早的证据,是发现于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的葡萄藤,距今2000多年。古代文献记载也表明,欧亚种葡萄在西汉时期已经被带 入内地。 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了7项重大成果,其中,有不少"改 变认知"的新发现——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以及各民族长期交往交 流交融提供实证; 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以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