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

Search documents
让无名烈士不再无名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2:01
在这个阶段,我的角色更接近法医。合作者送来疑似烈士的遗骸样本,以及疑似亲属的生物样本,我会 为比对成功而高兴,也会为比对失败而遗憾。 2023年1月,这项工作迎来转折点。应山西省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我们对方山县南山革命烈士 展开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这不再仅仅是单点寻亲,而是一次关于烈士墓地的综合研究。课题目标 骤然延展:其一,通过DNA鉴定和颅面复原,获取烈士身份和形象,让无名烈士不再无名;其二,通 过体质鉴定和同位素分析,复原吕梁烈士革命场景,解码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历史——在何等艰难的环 境下,我们党铸就胜利的史诗! 在这处曾是战地医院的土地上,我们成功帮助寻亲家属崔玉岐老人找到了其三叔崔海治烈士的遗骨。经 鉴定,这片烈士墓地安葬的49名无名烈士平均预期寿命仅20.5岁,最小的不到14岁。在挖掘和鉴定工作 中,我们常边抹眼泪边工作,一幕幕令人震撼的英雄图景在我们眼前展开:多具战士遗骨正面的不同部 位有数处子弹弹孔,凝固着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正面冲锋的无畏姿态;一位年仅17岁的烈士,其遗骸的病 理现象——眶上筛变,揭示了他曾长期营养不良和贫血;更有多具年轻烈士的骸骨上,显现出退行性关 节疾病等中老年病症 ...
“手术”高水准 文物再青春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5-29 23:04
在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方舱内,考古人员和文保人员正在开展工作。 出土于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的王冠修复后重现光彩。 在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发布会现场展示的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实 物。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如何让出土王冠的2582颗珠饰一一准确归位?如何将碎成上百块的龙首拼接起来?精细化考古与现场文 物保护协同工作模式如何应用到中亚考古现场……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 遗产保护成果,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上万次精密焊接,王冠重现光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刘念在实验室开展工作。(本文配图除 署名外均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提供) 在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一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嵌宝石王冠静静陈列于恒温展柜中。冠体上翼龙昂 首、立凤振翅、双狮护佑,珍珠冕旒如星垂落。从王冠造型上看,龙纹、冕旒源自中原文化,立凤、双 狮造型带有中亚风格,印证了青海"高原丝路枢纽"的文明交流融合特质。 时间回到2018年。从这一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乌兰县文体旅游广电 局联合对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进行发掘。2019年,联合考古队 ...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Ren Min Ri Bao· 2025-05-27 22:40
中国本土不仅有葡萄,而且有着悠久的利用史 提起葡萄,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水果。目前我们所食用或酿酒用的葡萄,也的确是 外来的欧亚种葡萄。 其实,中国本土不仅有葡萄,而且有着悠久的利用史。葡萄属植物有60余种,我国存在约38种,是世界 三处野生葡萄集中分布的中心之一。古人如何利用本土葡萄,是否对其进行过人工栽培?它们在外形、 口感上与欧亚种葡萄有什么区别,是否在欧亚种葡萄传入后就被完全取代?植物考古实验室负责人钟华 带领团队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作为本土主要的核果类植物,葡萄属遗存在我国不同区域的考古遗址中均有发现,出现时间从距今万年 左右的农业起源时期,一直延续至汉代以后的各历史时期。我国出现欧亚种葡萄最早的证据,是发现于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的葡萄藤,距今2000多年。古代文献记载也表明,欧亚种葡萄在西汉时期已经被带 入内地。 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了7项重大成果,其中,有不少"改 变认知"的新发现—— 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以及各民族长期交往交 流交融提供实证; 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以科技 ...
看科技考古如何还原“世界屋脊”西藏玛不错先民生活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5-14 09:53
相较于传统考古方式,科技考古可以让大众捕捉到更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联系,也让我们在数千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玛不错遗址先民的生活细 节。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的美誉,很多喜欢去西藏旅行的朋友,都会对那里大大小小的蓝色湖泊心驰神往。在藏语中,"错"就是湖泊的意思。前不久发布 的"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里,有一个"错"成功入选,它就是——西藏玛不错遗址,而且它还是"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人类是如何适应青藏高原这片土地的?当时的先民是依靠什么生存?一系列谜题,在古DNA鉴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等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得到答案。让我们一起打开"世界屋脊"上先民的生存图景和历史画卷。 青藏高原玛不错先民以何为生? 玛不错遗址位于西藏日喀则康马县,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距今已经有四 千年的历史。这里海拔超过4400米,分布面积约22.4万平方米。在环绕这片湖泊的先民墓地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不少动物骨骼。那么,当时的先民是以何为 生呢?是农牧生活,还是渔猎文化?如何让这些骨骼说话,帮助 ...
科技让考古更鲜活
Ren Min Ri Bao· 2025-04-28 22:36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入围的20个项目依次登场。作为一名参与过不少考古项目的科 技工作者,我最深的感受是:越来越多的考古人重视科技的作用,现代科学正在塑造中国考古学的全新 风貌。 科技全面融入考古的各个环节,极大提升了研究精度。新出土材料和新方法的结合,提供了大量前所未 有的细节。对吉林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的成分分析,发现存在本地和外来物源,区域比较揭示了东亚地 区黑曜岩的流通网络。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瓷胎采用二元配方技术,即胎土+脉石英,将瓷胎中的 石英含量提高到70%以上,这比元代景德镇窑早了两个世纪,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高石英白瓷工艺。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从考古研究的一抹亮色,成为考古的底色。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9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现代科学技术还揭示了以往未被充分认知的考古信息,丰富了考古研究的维度。这些成果正在为中国考 古学贡献新的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入围项目中,有5项开展了锶同位素分析。这表明,物质文化交流 网络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考古学家期待通过对古人迁移行为的研究,揭示交流对于社会复杂化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