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稻

Search documents
2025名校之约|云南大学:扩招450人,新增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和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
Yang Shi Wang· 2025-06-27 10:57
近日,云南大学(以下简称"云大")本科生院副院长卢静做客央视网《名校之约》院校系列访谈,详细 介绍云大2025年本科招生政策并深度解读这所百年名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广大考生读懂大 学,了解专业。 百年云大再启新程:打造"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高地 云南大学位于美丽的春城昆明,始建于1922年,是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也是全国重点 综合性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 高校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4351亩,有呈贡和东陆两个校区,下设29个学院、7个研究机构,1个附属医院和1个附属 中学,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8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12个学科门类。拥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点,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全日制本科 生近18000人,硕士研究生近17000人,博士研究生近2200人,学历教育国际学生近1000人。 师资力量非常雄厚,现有教职员工3700余人(不包括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近2300人。专任教师中 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300余人,具有博 ...
特稿|中国科技为非洲国家发展注入新动能
Xin Hua She· 2025-06-15 13:52
新华社长沙6月15日电 特稿|中国科技为非洲国家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梁子齐 周昊瑾 张玉洁 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12日至15日在中国湖南长沙举办。走进会展中心,记者看到,中国参展企 业的讲解员正在为前来观展的非洲客户介绍多年生稻技术,非洲客户频频点头并不时记下要点。 当前,中国科技持续赋能非洲产业升级,在生物科技、数字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进展,为改善当 地人民生活并促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共享种子芯片的"生命密码" 农网,即偏远农村网络覆盖。2024年底,马达加斯加梅纳贝农网EPC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该项目负 责人高博表示,项目建成后,将帮助偏远乡村实现电话通信、网络社交,并带动移动支付、线上交易等 经济活动,进而带动偏远农村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项目首期将建设73个农网站点,预计网络覆盖 2340平方公里,惠及16.5万农村人口。 谈及未来的落地项目,坦桑尼亚农网项目负责人游晨奕告诉记者,坦桑尼亚偏远地区通信覆盖项目今年 刚开工。在保证网络通畅、建设运维简单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充足的光照时长,该项目将以太阳能作为 能源输入,推动降低设备能耗和运营成本。 破除沟通壁垒的"数字桥梁" ...
科技小院:硕士读三年,两年在种田
Xin Hua Wang· 2025-05-05 08:34
新华社昆明5月5日电 题:科技小院:硕士读三年,两年在种田 新华社记者彭奕凯 5月初,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数百亩试验田如棋盘般整齐。一群年轻人正卷着裤腿在泥泞的田埂上穿行,时而俯身 查看稻苗长势。在太阳底下,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在稻田旁的机耕路上,几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正在调试着大型无人机。不远处,由傣家吊 脚楼改造的实验室内,手持叶绿素检测仪的研究人员正在忙碌。这些身影,正是扎根在此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师生。 2月27日,云南大学农学院教师黄光福在试验田里给学生授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彭奕凯 摄) 与传统水稻需要年年播种不同,多年生稻一次播种可连续收割3年至4年。从播种后的第二年起,农民就无需购种、育秧、犁田插秧,只需日常田 间管理,就能实现"割韭菜式"收稻。 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解释,这种模式在保证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有利于生态修复,实现粮食安全 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科技小院的科研目标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真正落地。"黄光福说,团队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将科研 方向与农户需求紧密结合,当地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