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丰6号

Search documents
追梦科学种田路
Ren Min Ri Bao· 2025-07-23 22:11
1972年,高中毕业后,年仅19岁的徐淙祥原本有机会去学校当老师,但他毅然选择了回村种地。 "那时候生产技术落后,小麦亩产才150公斤,大豆亩产只有几十公斤,乡亲们温饱都成问题。"徐淙祥 说,"我就想着能有一天,粮食实现高产,大伙都能吃饱饭。" 行走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田间地头,常听到一句顺口溜:"科学种田找淙祥,优质高产有保障;多 收多打又多卖,每亩年增几百块。" 大家口中的"淙祥",指的是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多年来,徐淙祥坚持科学种粮,潜心 钻研农业技术,牵头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作物绿色高效试验示范田,不断探索适应黄 淮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屡屡创下小麦、玉米、大豆的安徽省单产纪录。 凭着热情和韧劲,小麦亩产屡创新高 夏收又夏种后的皖北平原,庄稼重新吐绿。下午5点,徐淙祥熟练地启动电瓶车,往自家田里赶去。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夏玉米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的管理。"徐淙 祥说,现在,他每天至少要去田里两趟,"哪天要是不下地,我是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 谈及徐淙祥与土地的缘分,得从半个世纪前说起。 回村后,徐淙祥买来农业科技书籍,潜心学习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