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称不守恒定律

Search documents
国际社会缅怀杨振宁
Huan Qiu Shi Bao· 2025-10-19 22:41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连日来,国际社会深切缅怀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杨振宁凭借对数学美学的敏锐感知,揭示了自然界中令人惊讶的微妙之处。"美国《纽约时报》回顾 称,杨振宁于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二人也因此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著名物 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称杨振宁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卓越设计师",与爱因斯坦和狄拉克齐名。"他能将不 起眼的计算转化为微型艺术品,将深刻的理论构想升华为杰作。"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学界现在多认为,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是他1954年和美国物理学家米尔斯一起 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这一工作被物理学界视为20世纪后半叶理论物理的巅峰成就。《联合早 报》表示,不少人建议应再次授予杨振宁诺贝尔奖,但因为诺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个领域获一次奖 而无法实现。 中国的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纷纷悼念。清华大学发文缅怀道:"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杨振宁先生取 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他既属于中国,也属于 全世界;他带动世界了解 ...
每经热评|纪念杨振宁先生,守护内心对科学那团炙热的火种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10-19 09:09
每经评论员 徐肖逍 历史的天空,星辰流转。杨振宁先生的离去,让世界失去了一位科学巨匠,但他以超过一个世纪的 生命轨迹,为这个国家以及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留下了一团无比珍贵而炙热的火种。 这团火种,唤起了国人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自信"。 回望杨振宁先生求学的年代,"科学"对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是遥不可及的"西学",是救亡图存的 工具。中国学者往往怀揣着"师夷长技"的紧迫与谦卑,却少了一份与世界顶级智慧平等对话的底气。而 杨振宁先生的出现,以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打破了这一心理壁垒。 从他与合作者发表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以下简称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根基, 到他与李政道先生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斩获诺贝尔奖,物理学的巅峰成就支撑起的显然不只是他本 人的自信。杨振宁用事实证明,科学的皇冠并非西方文明的专属,中国人的智慧可以抵达同样的高度。 这团火种的内核在于点燃了国人对科学的"纯粹热爱"。 在功利主义的思维里,"科学"二字常常被异化为升学、就业、职称评定的筹码,那种源自好奇的惊 奇、理解知识的壮美以及探索未知本身的巨大乐趣,反而被遮蔽了, 然而,对科学,杨振宁先生却是这种"纯粹热爱"最鲜活、最深刻的 ...
杨振宁:抱薪科学 沐光而行
2 1 Shi Ji Jing Ji Bao Dao· 2025-10-19 07:55
(原标题:杨振宁:抱薪科学 沐光而行) (杨振宁) 杨振宁为中国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 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1977年,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他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 长。 晚年杨振宁定居中国,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回中国后,杨振宁把家安在清华园,取名"归根居",认为 自己的人生像是画了一个圆。 "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 悔。"杨振宁在快满九十岁时曾这样写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新 杨振宁在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界,在国人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合肥西大街四古巷内的杨宅,在这里度过了6年时光,后因其父赴厦门大 学、清华大学任教而举家迁徙。他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留美的数学博士,1929年至1937年在清华 大学任教,一家住在清华园内,杨振宁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 对中国人而言,杨振宁更重要的贡献,或许不止于学术层面。1995年,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获得 诺贝尔奖的感受,他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追记杨振宁先生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10-19 00:45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commemorates the life and contributions of Yang Zhenning, a Nobel Prize-winning physicist and academician, who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103, highlighting his significant impact on physics and his dedication to promoting scientific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1][2]. Group 1: Academic Achievements - Yang Zhenning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various fields of physics, including particle physics, field theory,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with notable works such as the Yang-Mills theory and the law of parity violation [2]. - His work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Baxter equation, which opened new directions in both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2]. Group 2: Influence on Chinese Science - Yang Zhenning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fostering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eing recognized as a key figure in this regard after his visit to China in 1971 [3]. - He renounced his U.S. citizenship in 2015 to become a full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flecting his commitment to China'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3]. Group 3: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Legacy - Yang Zhenning expressed a deep sense of connection to China and reflect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life and work, emphasizing the beauty and structure of physics [2][3]. - In his later years, he focused on mentoring young student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iming to establish a high-level research center and train future generations of scientists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