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

Search documents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品驰医疗: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脑起搏器
Xin Hua She· 2025-07-11 07:04
盛夏时节,河北农民赵先生正在自家地里忙活。十几年前,他曾是一名生活起居都要家人照料的帕金森 病患者,一款国产脑起搏器——品驰G101改变了他的命运。 手抖、动作迟缓、肌肉僵硬……中国有约300万帕金森病患者。植入式脑起搏器,是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的希望。然而,价格昂贵的进口设备,曾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北京品驰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专业从事神经调控产品研制销售的中国医疗设备公司的崛起,打 破了神经调控领域相关技术被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有效降低了相关产品价格。这不仅让中国患者受 益,也让国产高端医学装备走向世界前台。 一群人的心愿:从"别无选择"到"中国制造" "谢谢你们让我重生!"许多患者满含热泪的感谢,常常会让品驰医疗的创业者们想起一个人——中国神 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院士。 彼时,这一精密医疗设备长期被国外垄断,中国患者"别无选择",只有极少数患者有能力购买昂贵的进 口脑起搏器。 王忠诚院士的这一问,让一群科研工作者为了"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脑起搏器"这一梦想聚合起来。 2008年,品驰医疗注册成立。 2009年,品驰医疗脑起搏器投入临床试验。 2013年,品驰医 ...
深圳脑机接口技术有新进展 首例蓝牙可感知、磁共振兼容的新型脑起搏器植入患者脑中
Shen Zhen Shang Bao· 2025-07-06 16:54
蔡晓东与术中唤醒的患者进行互动,测试植入电极后症状的改善程度。 6月26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传来一阵歌声,唱歌的是32岁的青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嘉宝(化 名),她正接受深圳首例蓝牙可感知、磁共振兼容的新型脑起搏器植入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帮助她 改善运动迟缓、服药后异动等症状。 别小看这两个前缀,该院功能神经科主任蔡晓东表示,"蓝牙可感知"代表植入的脑起搏器不仅可以发出 信号刺激颅内核团释放多巴胺,更能发出信号,让医生或科研人员获取到脑部的电生理数据,知道患者 在不同状态下大脑在"想什么""怎么想"。磁共振兼容,指的是脑起搏器在开机状态下,患者就能进行磁 共振扫描检查。 这不仅对医生纠正患者病症、调整仪器参数,进行个性化治疗非常有意义,更重要的是科研意义,帮助 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40岁以下患者占10% 帕金森病是目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数 量减少了,所以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信号没有办法很好地传递给身体,从而出现运动迟缓、震颤等症 状。目前,帕金森病还不能完全治愈,但手术可以很大程度改善症状,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和 体育锻炼,患 ...
重大进展!马斯克公布脑机接口最新规划:2026年让盲人重获光明,2028年让全体人类变AI【附脑机接口行业前景分析】
Sou Hu Cai Jing· 2025-06-30 08:27
到2026年,植入芯片的电极数量将提升至3000个,2027年进一步提升至1万个,2028年将超过2.5万个。这将 使设备能够触及更深层脑区,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性疼痛等。 2027年,Neuralink计划实现多设备植入,例如在运动、言语、视觉皮层同时植入。 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26年启动"盲视"(Blindsight)项目,通过摄像头捕捉画面并转化为电信号刺激视觉 皮层,帮助失明者重获视觉。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地时间6月27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发布了一段长达一小时的视频,展示了其脑机 接口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规划。通过植入N1芯片,脊髓损伤患者用意念操控机械手、渐冻症患者通 过思维"重获语言"、未来人类或可"脑控"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Neuralink的核心突破在于其植入式设备N1芯片。这款如硬币大小的芯片可无线充电,通过1024个电极实时 捕捉大脑神经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指令。 目前,全球已有7名受试者接受植入手术(4名脊髓损伤患者、3名渐冻症患者),他们平均每周使用设备超50 小时,峰值超100小时,甚至能用思维玩电子游戏、操控虚拟机 ...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正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强磁场”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8 14:01
中新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18日从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活动中获悉, 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了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今年以来,全 市11款创新药械产品获批上市,总数居全国前列。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正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 化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迈进。 北京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速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北京推出了《北京市支持 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的改革举措,率先推动"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天压缩至 60天"、"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从60天压缩至30天"等,不断提升审评审批效能。推动医药健康领域扩大从 事CGT研发生产的开放试点工作在北京率先落地。 北京释放开放的新活力。8家知名外资药械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主体,其中辉瑞、丹纳赫等均为首 个在京实体。礼来、拜耳、默沙东等新设创新中心,助力本土创新药械品种转化、上市和出海。北京正 在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医疗器械产业方面,相关负责人提到,北京临床资源丰富,相关高校院所实力雄厚,产业生态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