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Search documents
心智×算法 如何“共舞”(瞰前沿·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科研范式)
Ren Min Ri Bao· 2025-06-13 21:43
近年来,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不仅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科学研究的 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全球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论 文发表年均增长率为27.2%。 挖掘海量数据、助力文献分析、提供科研方案……当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科研,给科研范式带来了哪些变 化?科学家们怎样利用人工智能做研究?智能时代,知识生产新范式又可能带来什么挑战?本版推 出"瞰前沿·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科研范式"系列策划,本期聚焦心理学研究领域。 ——编者 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有啥渊源? 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人工智能MOSS通过分析刘培强颤抖的嘴角和躲闪的眼神,瞬间识破他隐藏 的秘密。 这个科幻场景或许将照进现实——从手机的面部解锁功能,到购物APP的"猜你喜欢",再到心理咨询的 AI助手,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携手进化。 实际上,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渊源不小。 记得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那只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的狗吗?这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启发了人工智能领域 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强化学习。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高手的绝招,本质上就像类似训练的升 级版,通过"吃"掉海量的围 ...
GET REAL! With JCDecaux, in partnership with VIOOH and Displayce
Globenewswire· 2025-06-10 15:40
Core Insights - JCDecaux, in partnership with VIOOH and Displayce, is hosting the 'Get Real' event at The Avenue during the Cannes Lion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reativity from June 16 to 19, 2025, focus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outdoor advertising [1][2][4] Company Overview - JCDecaux reported a revenue of €3,935.3 million in 2024 and is recognized as the number one out-of-home media company worldwide [7] - The company has a daily audience reach of 850 million people across more than 80 countries and operates 1,091,811 advertising panels globally [7][11] Event Details - The 'Get Real' event will feature a curated program with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 leaders, offering insights and solutions for advertisers and agencies [2][3] - The venue, The Avenue, aims to showcase the power of out-of-home (OOH) and digital out-of-home (DOOH) advertising, emphasizing the psychology of visual impact and effective messaging strategies [4][6] Networking Opportunities - The event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networking with top-tier advertising professionals and expert marketers, with limited places available for registration [4][6]
困在格子间多年,依然找不到热爱?心理学帮你破局
3 6 Ke· 2025-06-10 11:49
从来访者焦灼的眼神里,在线上留言的字里行间,一个声音反复叩击着我:"晓璃老师,为什么我总也找不到那份让我怦然心动、甘之如 饴的工作?" 迷茫、焦虑、自我怀疑,像浓雾般笼罩着许多职场人的心房。这份求而不得的苦闷,表面是职业选择的困境,深挖下去,却往往横亘着 一道道由过往经历筑起的"心墙"——它们无形,却坚固,悄然封锁了我们感知热爱的通路。 今天,我想和你一起,轻轻推开这扇心门,借助心理学的微光,透过几个真实故事的棱镜,看看那些阻碍我们触摸"热爱"的深层卡点, 并探寻一条温柔拆解、逐步抵达的路径。 01 从我这些年的咨询经验来看,找不到那份炽热,很多时候并非兴趣的贫瘠,而是心墙之内,有着未曾和解的冲突与未曾抚平的情感波 澜。 案例一: 来访者小张三十有余,毕业后在家人的安排下进了国企。外人看来,体面、稳定,是父母眼中"有出息"的模板。然而,五年光阴滑过, 按部就班的日常灼烧得他坐立难安。视频那端的他,眼神里有种深沉的疲惫。 "小时候父母总说:'要听话,要稳当,别瞎折腾。'" 他苦笑着回忆。 02 你知道吗?找不到热爱的背后,可能是你未曾察觉的原因所致。 童年印记:命运的隐形脚本 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认可",他亲手将 ...
家族企业的长寿密码 ——读《企业的品格》
Shang Hai Zheng Quan Bao· 2025-06-02 18:26
积极心理学让企业 活得更久,赢得更多 中国出版果用 中 详细 版 # 向敏洪、吴登、柳青、缪弥 E 22 r 77 COLLECTRA 181 品番公交 K 都合合保证公交专家 III II A PATRIP RI I KI | 25 | nia 119 日报 14:2 正因为如此,本世纪初以来,一些顶级院校、中外合作创办的MBA教育颇受欢迎。创始企业家在很多 情况下,都希望自己的儿女通过系统的MBA教育,最终成长为具有接班能力,可以独当一面、适应挑 战的掌舵者。 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乱象。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作为创始人的子女,许多接班企 业家往往接受过较为完整的商科教育,对财务运作和资本运作颇为重视且擅长,但对于企业原有业务领 域的了解和掌控却相对薄弱。一些接班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基本品质,只关注 收入和利润率等财务指标,从而引发了较为严重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危机。还有的接班企业家热衷于通过 并购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但最终却因无法有效管理庞大的经营体系而陷入困境。更有甚者,一些接班企 业家将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及资本运作所获得的资金大量投入到其他领域,尤其是房地产,结果也不同 程 ...
回避痛苦这件事,好像成了普遍的精神状态
Hu Xiu· 2025-05-28 23:55
心理学正在迅速从边缘走入中心。从社交平台到日常对话,越来越多的人用"原生家庭""MBTI人 格""NPD""高敏感体质"等词汇描述自身状态。这些原本属于诊室的专业术语,如今成为了人们理解痛 苦和讲述自我的语言。 中国的"心理热"并非一蹴而就。从1990年代《知心姐姐》式的大众启蒙,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层面 对心理干预的认可,从"积极心理学"的流行,到近年来描述疼痛、创伤和内心挣扎的心理语言的兴起。 "自我"成为思考单位,并非理所当然的事情。正如人类学者张鹂所言,"自我"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 个新概念。在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个体往往被嵌入社会角色中。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才开始带 着"自我"的眼光探视周遭,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退出,也带来了责任的个体化——心理语言,开始成为 理解痛苦、寻找出路的替代性支持系统。 "心理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一场社会变迁的折射。界面文化发起"探秘中国心灵"系列报道,尝试从多 个维度审视这场心理热:它如何进入我们日常生活,又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和经验?在感受被迅速命名 的此刻,我们希望重新提问:我们为何如此需要心理学? 今天刊发的该系列第一篇报道,聚焦人类学者安孟竹,以及她对 ...
为何平时情绪稳定的人,一谈恋爱就崩溃?
Hu Xiu· 2025-05-28 13:25
朋友小米是个典型的E人,平日社交很多,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也要和人打交道。对她来说,和人沟通这件事并不难。 推开家门,却变成了另一幅情景—— 她称自己是个对亲密过敏的人,一进入比较近的关系,就变得别扭起来,不知道怎么和对方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经常卷入情绪的漩涡,沟通也变得非常 累。 "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说话呢?""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不少人在亲密关系里,可能都会有和小米类似的感受。 一、你以为的亲密关系,可能只是一场角色扮演 在和伴侣沟通的时候,人们是容易卷入情绪的漩涡,本来想跟对方谈的事儿也忘了,表达的都是情绪,这个其实就是沟通心理学里面所说的"心理游戏"。 一般当人们进入某个特定的角色,就会出现心理游戏(也叫情绪漩涡)。心理游戏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错,但最后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好,导 致了事情的混乱。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游戏叫"戏剧三角形",把人们在沟通中扮演的角色分成三种: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1. 受害者 在心理咨询师徐丽丽看来,这种沟通中出现的情绪风暴,其实是我们潜意识里启动的一种"心理游戏"。这个游戏我们可能从小到大玩了无数次,游戏的背 后藏着一直未处理的创伤。 在能提供安 ...
绵延之河,时间是否只是空间的倒影?
Tai Mei Ti A P P· 2025-05-26 11:47
文 | 追问nextquestion 人脑如何测算时间呢?比如时钟滴答,我们可以通过时钟齿轮的震动来感受时间;或者昼夜交替,我们 通过日月移动感受时间——所谓的时间测量,似乎都来源于规律运动的外部事物产生的运动痕迹。 除此之外,有没有人脑内部的时间表征呢?这是一个回归到原点的神经科学思辨,可能也是理解人脑和 人工智能区别的一把钥匙。 神经科学家大卫·罗比(David Robbe)认为,我们并不依赖所谓"脑内时钟",我们对时间的估计是通过 我们与周围世界(或我们内心世界)的互动以及我们的行为产生的。这来自于他自己的啮齿动物行为实 验,也基于他对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思想的重新审视。他将这些思想整理成了 一篇综述文章 "Lost in Time, Relocating the Perception of Duration Outside the Brain"(迷失在时间中:将 时间感知重新定位在大脑之外)发表在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上[1]。 保罗: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谁?你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他和他提出的思 ...
信息爆炸式增长的莎士比亚时代|荐书
Di Yi Cai Jing· 2025-05-16 01:34
莎士比亚之所以并不像他所生活的年代看上去那么古老,反而有时显得非常现代,很可能是因为那个时 代的欧洲,就像如今的世界,也处于一个激烈的转型期。 《害马之群: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美]凯文·R.墨菲 著 新华出版社·领学东方2025年4月版 在群体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最知名也争议最大的著作,无疑是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这部 出版于整整130年前的心理学名著,开启了后来一系列的群体社会学、心理学甚至哲学研究,如哈罗德· 伊罗生的《群氓之族》、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的《大众的反叛》、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埃 利亚斯·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约翰·麦克莱兰的《群众与暴民》等,勒庞也因此成为群体心理学创 始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但是群体社会学和心理学大多预设了把社会群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换句话说,人一旦结成群体,就仿佛由个人聚合了某种失控的怪兽——或许霍布斯意义上的"利维 坦"并不一定要指契约国家,也可以是任何一种变异的群体。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过于宏观,相对忽视了 对身处群体中的个体的观照,而仅仅将其视为组成群体的基本上同质化的分子、零件。 西芒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 作 ...
谈恋爱其实是在谈一种“沟通”的能力
Hu Xiu· 2025-05-15 00:00
这个时代,还在谈恋爱的年轻人都在为什么烦恼? 徐丽丽:的确会有一些性别因素在里面。女性是听觉类动物,喜欢听甜言蜜语,天生是愿意沟通的。其 实男性也喜欢听,但有一点不同,在亲密关系中,男性更希望自己是被欣赏的,而女性更希望感觉到自 己是重要的。 所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肯定都需要沟通,也都是想沟通的。而亲密关系里出现这种沟通意愿上的不一 致,往往是因为"沟通合约"没有建立好。 简单心理2023~2024心理健康及行业人群洞察报告显示:在恋爱和已婚状态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伴 侣沟通都会造成明显的困扰——恋爱的确不好"谈"。 在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平台上,我看到最多的烦恼都是女性发出的:"我想沟通,但他拒绝沟通怎么办?" 焦躁的女人,沉默的男人,这似乎是我们的文化中某种关于亲密关系的集体画像。问题出现在哪里?是 女性要得太多,还是承受了太多? 我带着这些困扰找到知名心理咨询师徐丽丽老师,她这些年致力于人际沟通分析(属于心理咨询的一个 流派)的研究和教学,并帮助了很多位在亲密关系中被沟通卡住的朋友。 在她看来,拒绝沟通是亲密关系里的致命伤害,"它是对一个人存在感的彻底漠视"。而造成这个困境的 原因,有性别的天然差异,也有 ...
真正的答案不在你的头脑里,而在行动中
3 6 Ke· 2025-05-13 07:19
十多年前,当陈海贤蜷缩在大学的宿舍里,反复观看着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哈佛幸福课视 频时,他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会与这位"幸福布道者"展开一场跨国对谈,聆听他讲述离 开哈佛之后的故事——那是一个关于勇气、困惑与重生的真实故事。 5月6日晚8点,陈海贤与沙哈尔教授展开了一场跨越中西方国度的深度对话,聊聊"动荡时代的幸福感"。眼前 的泰勒教授虽已褪去"常春藤"的光环,但当谈起想要创立"幸福学"的瞬间时,他眼里仍跳跃着理想主义的火 光。而谈起他的三段职业生涯抉择时,这位曾让哈佛幸福课风靡全球的学者也坦承:"我也惧怕改变。" 这场对话揭开了沙哈尔教授离开哈佛大学后的最新思想实验,拆解"SPIRE模型"的底层逻辑,并试图探寻一 个根本命题:在意义匮乏的时代,我们如何将幸福从奢侈品转化为生存的刚需?答案或许藏在他书房摆放的 《论语》与《道德经》之间,藏在跨越千年的东西方文明共振处。 当焦虑成为时代症候,当"成功即幸福"的幻觉裹挟众生,泰勒用半生之旅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幸福从来不是 终点的奖杯,而是带着觉知走过的每一个此刻。 下面是这场对话的部分内容(经编辑整理): 01 人生下一个旅程——创立"幸福学"学科 陈海贤:十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