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神健康
icon
Search documents
恒天然纽添益益生菌再登中国肠道大会,解码益生菌精神健康密码
Zhong Guo Shi Pin Wang· 2025-06-06 10:24
(2025年6月6日,宁波)2025中国肠道大会在宁波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此次盛会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北京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联合主办。恒 天然旗下B2B健康营养品牌nutiani™五度亮相热心肠大会,展示旗下益生菌创新解决方案,并聚焦nutiani™鼠李糖乳酪杆菌 HN001®益生菌对精神健康的积极影响,为与会者带来全新视角。 本届大会特设40余个学术与转化分会场,期间呈现出400余场学术报告与产业演讲,聚焦微生物组、营养、消化系统疾 病等科学议题,引发深入交流。恒天然健康及营养科学部门Maher Fuad博士在6月6日下午举办的益生菌创新论坛-2上,围绕 nutiani™鼠李糖乳酪杆菌HN001®益生菌通过肠脑轴支持精神健康的议题展开了演讲,分享相关研究成果与见解。 图:恒天然健康及营养科学部门Maher Fuad博士在益生菌创新论坛-2发表演讲 恒天然研发中心(FRDC)于1996年从筛选的约两千菌株中开发出鼠李糖乳酪杆菌HN001®,历经8年研究,发现其能通 过肠-脑轴[2]助力精神健康。相关研究涵盖四项随机对照试验( ...
回避痛苦这件事,好像成了普遍的精神状态
Hu Xiu· 2025-05-28 23:55
心理学正在迅速从边缘走入中心。从社交平台到日常对话,越来越多的人用"原生家庭""MBTI人 格""NPD""高敏感体质"等词汇描述自身状态。这些原本属于诊室的专业术语,如今成为了人们理解痛 苦和讲述自我的语言。 中国的"心理热"并非一蹴而就。从1990年代《知心姐姐》式的大众启蒙,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层面 对心理干预的认可,从"积极心理学"的流行,到近年来描述疼痛、创伤和内心挣扎的心理语言的兴起。 "自我"成为思考单位,并非理所当然的事情。正如人类学者张鹂所言,"自我"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 个新概念。在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个体往往被嵌入社会角色中。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才开始带 着"自我"的眼光探视周遭,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退出,也带来了责任的个体化——心理语言,开始成为 理解痛苦、寻找出路的替代性支持系统。 "心理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一场社会变迁的折射。界面文化发起"探秘中国心灵"系列报道,尝试从多 个维度审视这场心理热:它如何进入我们日常生活,又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和经验?在感受被迅速命名 的此刻,我们希望重新提问:我们为何如此需要心理学? 今天刊发的该系列第一篇报道,聚焦人类学者安孟竹,以及她对 ...
JAMA子刊:“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不仅能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精神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5-21 07:3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患有肥胖症和/或糖尿病的人,出现诸如抑郁等不良心理健康的风险更高,这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他 们对维持身体健康的药物依从性降低,血糖控制不佳,以及肥胖症和糖尿病相关健康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尽管一些卫生机构对 GLP-1 受体激动剂 (例如 司美格鲁肽 ) 可能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表示担忧,但这 些报告结论并不一致。 2025 年 5 月 14 日,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JAMA 子刊 JAMA Psychiatry 上发表了题为: 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s and Mental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的论文。 这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探讨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受体激动剂与精神健康的关联,结果显 示, 用于 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的 GLP-1 类药物 (例如 司美格鲁肽 ) , 与 精神不良事件或抑郁症状恶 化的风险增加无关, 反而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改善、节制饮食以及情绪化饮食行为的减少有关。因 此, GLP-1 类药 ...
我60岁的妈妈想自杀
3 6 Ke· 2025-05-21 00:48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指出,我国近1/4老年人正与孤独感抗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消息,老年群体 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抑郁和焦虑,并且女性抑郁症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 一条对话了三位受访者,她们的妈妈、外婆和奶奶在迈入老年时期后,或出现抑郁情绪,或被确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溯其归因,一个结构性困境逐渐 浮现:"妻子""母亲""儿媳"的传统家庭身份,在数十年间成为了她们的人生主轴,埋下创伤的伏笔。而时代赋予的集体记忆,也在她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 烙印。 同时我们发现,在这些年长女性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其他女性角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家族女性如何彼此治愈、互相托举的故事。 她是妈妈、是妻子、是儿媳 沃琳妈妈的住院病历 沃琳今年42岁,正在杭州自主创业。去年八月,她接到宁波老家的电话,说妈妈要自杀。 赶到家的第一眼,就是几个亲戚按着妈妈手脚的画面,妈妈的呼吸急促,胸口起伏严重,像是缺氧。当晚,沃琳紧急在手机上查询医院,又托人打听,和 所有亲戚合力把妈妈"押送"到了杭州的医院。 "你不压着她,她就要开窗跳车,随时随地要结束生命。" 后来沃琳才知道,妈妈的自杀倾向已经持续 ...
国际最新研究:有精神健康症状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时间更长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6 03:28
中新网北京5月6日电 (记者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最新发表一篇心 理学论文称,一项对逾3000名英国青少年(11-19岁)的研究发现,有精神健康症状的青少年比没有精神健 康症状的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更长。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可帮助理解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差异的研究结果,或有助于设计适当的临床干预。 研究团队还发现,有抑郁或焦虑症等内化症状的受试者,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更长,更容易将自己 与社交媒体上的他人比较,网络反馈流量(一篇帖子收到的点赞、转发和评论数量)对他们情绪的影响更 大。这些受试者对他们线上好友的数量更不满意,更不容易在社交媒体发帖中坦白自己的感受。 论文作者总结指出,后续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才能在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精神健康症状之间建立因 果关系,并且,未来研究还应纳入其他国家的受试者。(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该论文介绍,使用社交媒体在青少年中很普遍,93%的英国12-17岁青少年拥有至少一个社交媒体账 号。与此同时,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也在恶化。此前研究发现,英国1/6的7-16岁青少年和1/4的17-19岁青 少年存在一种可能的精神健康症状。 在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