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原生家庭
icon
Search documents
批判原生家庭,为何成了一种“时髦”?
Hu Xiu· 2025-07-02 01:50
"原生家庭"概念自2010年代中期流行至今,已经成为许多国人的日常词汇。无论是最近《乘风2025》中 邓翠雯对于原生家庭伤痛的讲述,还是《十三邀》中咏梅回忆自己孤独的童年,原生家庭的话题时常在 不经意间,闯入我们的视野。 随着原生家庭概念一同兴起的,是一整套描述和反思中国家庭关系的话语和知识。对许多人而言,家并 不总是爱的港湾,也可能带来"创伤"和"阴影"。"疗愈原生家庭创伤"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和解"与"逃 离"均是可供参考的选项。在短短数年间,原生家庭已经成为人们理解家庭、看待自我绕不开的话题。 那么,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一、何为"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个舶来概念,源于英文术语"family of origin"的翻译,指的是个体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 境。它通常与个人成年后建立的"自组家庭"(family of formation)或"繁衍家庭"(family of procreation,也被翻译为"新生家庭")相对,用以区分不同的家庭构成方式。 在追溯原生家庭概念起源的过程中,我发现family of origin一词大约自20世纪70至80年代起,逐渐成为 家庭治疗和 ...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Di Yi Cai Jing· 2025-06-27 03:08
杨文圣认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化,一个人受父母影响,也会受同辈,甚至祖 辈的影响,这更增加了家庭环境的复杂性。 长期以来,中国的心理学书中,主流的观点都是西方心理学理论。现在国内很多畅销心理学书籍,也是用中国的 案例来注解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很火的"原生家庭"观念,可以追溯到心理咨询行业的奠基人奥地利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学者杨文圣多年来一直在交大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一直在构建一套更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咨询理 论。几年前,他出版专著《两仪心理疗法:心理咨询的中国阐释》,经过多次再版,加印、更名,以及大幅度修 订,最后形成《短程心理咨询的方法与艺术:两仪心理疗法的世界》一书。 《晏子春秋》里的心理疏导 第一财经:心理学学科起源于西方,为什么说中国典籍里也蕴含着心理咨询内容?是否可以举个例子讲一下? 杨文圣:比如《晏子春秋》里的一个故事,齐景公肾脏有病,十几日卧床不起。一天夜晚,他梦见自己和两个太 阳争斗,最后被打败了。第二天,晏子上朝,景公忧心忡忡地说:"夜里我梦见和两个太阳争斗,我被打败了,这 是不是预兆我要死了?"晏子回答说:"请召见占梦官。"说完,晏子出宫,派人用车接来占梦人。 ...
职业咨询师:不谈原生家庭,我无法真正帮你
Hu Xiu· 2025-06-19 13:2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Cici Wang(汪曦,INNER WILD创始人;职 业规划咨询师、资深广告人;播客《LET ME CICI》主播;微博@砸贝儿王),题图来自:《白日梦想 家》 什么才是"好"工作?什么时候该辞职?要不要把喜欢的事情变成职业? 当代打工人一方面疲惫又厌倦,一方面又焦虑重重。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些人会找到资深前辈,或 翻阅畅销职场书籍,想要获得一个答案。 但他们可能很快发现,那个"正确答案"没什么用。 "我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行动不了,内心好像被重重障碍压制着"。 "大家都这么做,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那好像不是我想要的"。 因为正确答案里没考虑"我"的形状。 作为一位职业咨询师,Cici就在帮助很多遇到职场困境的朋友们放弃"正确答案",探索自己的形状。 和传统的职业咨询不一样,她会用上百个问题去了解这个人的成长故事,并关注原生家庭的影响。 这可能得益于Cici的多元背景。她曾是广告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同时在做一个把心理健康与拳击结合起 来的深度社群,自己也经历过漫长的自我探索期。 在职场的异化把人变为工具的今天,很多人在Cici的职业咨询中第一 ...
《忘了我记得》:写给东亚中女的故事
Hu Xiu· 2025-06-17 00:3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nico,编辑:Felicia,原文标题:《刘若英 的新剧,比她的歌还扎人》,题图来源:《忘了我记得》 如果说《俗女养成记》的结局用看似圆满的婚姻塑造了中女童话,那么《忘了我记得》更像 是写给东亚成年人的故事。中女除了年龄、职场危机,是否还有更多需要探讨的话题?许多 看似平稳沉重的成年人,实则需要重建内心的秩序——直面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衰老与死亡 的课题。 原以为《俗女养成记》已经是谢盈萱的极限了,时隔5年,没想到还有新高峰。 近日,由刘若英自编自导、谢盈萱主演的Netflix新剧《忘了我记得》(以下简称"忘了")迎来完结,豆 瓣评分飙至8.3。"中女代言人"谢盈萱依然在演中年女子的困境和命题,只不过这次的状况更复杂,也 更像是"陈嘉玲"的升级版困局。 如果说《俗女养成记》的结局用看似圆满的婚姻塑造了中女童话,那么《忘了》更像是写给东亚成年人 的故事。中女除了年龄、职场危机,是否还有更多需要探讨的话题?许多看似平稳沉重的成年人,实则 需要重建内心的秩序——直面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衰老与死亡的课题。 刘若英的戏中与剧外 像大部分描述中女困境的剧一样 ...
书面语和短视频语言的区别?
Hu Xiu· 2025-06-16 23:4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珞石居,作者:珞石居,题图来自:AI生成 语言是有生命周期的。 过去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字句对仗、结构完整,像是在写给一个不会打断你的人。但在短视频里,语 言不再追求工整,而追求钩子;不再讲逻辑链,而讲情绪点。 我们的表达场域和注意力模式变了。书面语的读者,喜欢铺垫-展开-升华,而短视频的观众喜欢冲突-转 折-上头。 比如书面语会这样讲观点: 近年来,随着媒介平台的更替,视频内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功 能和形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尤其是短视频语言,它以简洁、直接、情绪导向的方式,重塑了有效表达 的形式。 但如果把这个观点放进短视频,它更可能变成: 为啥现在大家越来越说话不讲逻辑了?不是人变笨了,是视频让我们习惯了先爽再说! 逻辑没变,但语言的节奏、叙述方式都变了。 一 写一篇文章,是在构建世界观、价值观;而拍一个短视频,是在制造临场感。 这两种语言,一个偏向理念搭建,一个偏向情绪唤起。 比如写一篇讲"原生家庭影响人格"的长文,正文大概是这样慢慢说理的结构: 引用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荣格); 但如果作为短视频主题,会是这样子: 这其实是把文章里的因果链拆开了, ...
当“排便自由”冲上热搜:孩子们如何受困于优绩主义?
Hu Xiu· 2025-06-04 23:4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香菜,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学生的"排便自由"成为热搜话题。由于休息时间不断被压缩,许多孩子一周只排便一次,甚至有 医生表示,接诊过10位一个月无法排便的学生。而据媒体报道,"便秘"的原因既与饮食结构、运动等物 理因素有关,更与如厕环境、学习的压力等心理因素相关。 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 扰。这意味着,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议题。 2023年,财新网报道了发表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的研究,其中指出:中国总体自 杀死亡率显著下降,自杀预防工作取得成效,但儿童青少年组自杀死亡率的上升值得关注。 以下是心仪的自述。 焦虑的孩子:无法前进,也不能停下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室,我经常遇到无法考试的小孩。就是那种考试前还好好的,跟朋友约着去吃好吃 的,但一进考场,人就崩溃了,开始冒冷汗、呼吸不畅等等,最终不得不中途离开,被送进咨询室。这 非常常见。 前两天有一个孩子也是一样的情况,月考考不下去,于是第二天就请假了。但请假之后,她还是觉得不 能休 ...
信“心”心理问答|当孩子说"原生家庭毁了我",高情商父母这样做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31 00:39
(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当孩子说"原生家庭毁了我",高情商父母这样做) 读者来信: 您好!我是一位单亲妈妈,孩子今年 15 岁,在上初三。 大约孩子小学时候,孩子爸爸跟我因为聚少离多,我又不愿意离开父母到他工作的城市去,所以协议离 婚了。离婚后我没有再婚,一直很用心地工作和带孩子。 上初一后,孩子在班里遇到跟老师和同学的矛盾,说不去上学了。 我感觉孩子也不容易,就同意他在家歇两周,还给他找了学校的心理老师给他谈谈,又带他去精卫中心 看了看,做了几套量表,大夫说孩子有中度的抑郁和焦虑,开了几盒药。 可能我有些对孩子过度迁就了。感觉孩子在单亲家庭长大,我对他亏欠良多,所以孩子心情不好,说学 习退步,跟同学关系不好都是因为 " 原生家庭缺陷 " ,比如抱怨父母离异、缺少陪伴等,我也就默认 了。但是我意识到孩子好像也有点过于 " 甩锅 " ,他也需要承担起他自己的责任,但每次孩子情绪崩溃 时,我总不自觉地道歉妥协,甚至承认 " 都是我的错 " 。 这种迎合反而让孩子更加指责我和 " 原生家庭 " ,指责他爸爸来逃避问题 —— 现在他说,都是因为我们的 问题,让他没法上学,认为 " 既然家庭如此,努力也没意义 " ...
回避痛苦这件事,好像成了普遍的精神状态
Hu Xiu· 2025-05-28 23:55
心理学正在迅速从边缘走入中心。从社交平台到日常对话,越来越多的人用"原生家庭""MBTI人 格""NPD""高敏感体质"等词汇描述自身状态。这些原本属于诊室的专业术语,如今成为了人们理解痛 苦和讲述自我的语言。 中国的"心理热"并非一蹴而就。从1990年代《知心姐姐》式的大众启蒙,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层面 对心理干预的认可,从"积极心理学"的流行,到近年来描述疼痛、创伤和内心挣扎的心理语言的兴起。 "自我"成为思考单位,并非理所当然的事情。正如人类学者张鹂所言,"自我"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 个新概念。在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个体往往被嵌入社会角色中。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才开始带 着"自我"的眼光探视周遭,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退出,也带来了责任的个体化——心理语言,开始成为 理解痛苦、寻找出路的替代性支持系统。 "心理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一场社会变迁的折射。界面文化发起"探秘中国心灵"系列报道,尝试从多 个维度审视这场心理热:它如何进入我们日常生活,又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和经验?在感受被迅速命名 的此刻,我们希望重新提问:我们为何如此需要心理学? 今天刊发的该系列第一篇报道,聚焦人类学者安孟竹,以及她对 ...
为什么糟糕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反而更单纯?
Hu Xiu· 2025-05-23 05:45
在我的咨询经验中,也见过许多这样的人: 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后,发现他们小时候往往并不是被保护得太好,而是一直被父母掌控、打压甚 至情感忽视。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性格,可以对照以下三个原因,看看你的成长环境是否有这些特征? 跟大家分享一个不太容易察觉的真相。 如果你长大了还是很单纯,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总是容易吃亏,甚至被人欺负,却不懂得反抗。 那绝对是从小就被父母欺负过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童年时父母总是严格指责、控制或情感忽视,孩子很难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父母缺乏社交能力 有些父母自己社交能力有限,害怕孩子过多接触外界,索性直接控制孩子的交友权。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我高中之前,父母不允许我交朋友,甚至明令禁止我跟同龄人玩耍。 我妈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交朋友有什么用?这些爱玩的小孩都是家 长不管的"。 因此,每次他们外出,总是把我和妹妹锁在家里,彻底与外界隔绝。 这样的成长经历导致我成年后依然有社交恐惧,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不敢主动交流。 而回头看看父母的一生,他们几乎没有朋友,生活方式始终封闭,甚至都不懂如何真正与 ...
即便被离世的家人伤害过,还有恨, 也可以继续走下去
Di Yi Cai Jing· 2025-05-23 02:45
谈论失去父母的哀伤时,是否忽略了原生家庭中那些破碎、暴力、控制甚至背叛的情感经验?李昀鋆 说,可以理清这些情绪,理清跟去世的亲人的关系,然后接纳自己 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李昀鋆完成了106次对中国内地丧亲者的访谈,其中44位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 人成为她博士论文的研究主体,包括33位女性,11位男性。他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离世时平均年龄 19岁,27位父亲离世,15位母亲离世,有两位是双亲都离世,接受访谈时的平均丧亲时间为5.37年。 他们对李昀鋆坦露了原本深藏的丧亲经历和感受,李昀鋆也通过他们的讲述,了解到哀伤背后一层层复 杂的情感表达与家庭关系羁绊,以及传统社会文化观点的种种影响。李昀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她的博士 论文,又修改整理成新书《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 针对这一很少有学者深入研究的领域,第一财经记者与李昀鋆进行了对话。 给对方一个接纳哀伤的空间 第一财经:通过你的研究,我意识到对丧亲者来说,没法"节哀"也很难"顺变",那应该怎么样真正去安 慰丧亲者呢? 李昀鋆:关于安慰的话,有一个大前提,是我们实在是太不知道怎么聊死亡、聊哀伤了,所以我们对死 亡和哀伤充满了恐惧。因此,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