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职业选择
icon
Search documents
研究生“退学潮”:艰难上岸后,他们决定退学
虎嗅APP· 2025-07-11 13:09
以下文章来源于十点人物志 ,作者旺仔、三金 十点人物志 . 在这里,遇见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十点人物志 ,作者:旺仔,编辑:三金、野格,原文标题:《研究生"退学 潮":艰难上岸后,他们决定退学》,题图来自:AI生成 当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延缓就业压力,名校研究生退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掉队。 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388万人,计划招生总人数为87.22万人,这意味着有 将近300万人落榜。而在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 (包括本科硕博) 中,每年约有50万人退学,在校生 主动退学率接近3%。在研究生群体中,未按期毕业者占比高达四分之一。 近年来,尽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进入研究生体系的门槛相对降低,但学生面临的学业和 心理压力并未随之减轻。相反,在学术要求、就业焦虑与个体期待的多重夹击下,不少顶着名校光环 的研究生陷入持续的内耗与倦怠之中。 他们曾是被家人和老师寄予厚望的"尖子生",如今却在课题中止、实验半途、论文未完的情况下选择 离开。他们为什么选择放弃?我们找到几位退学的研究生,想要了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与思 考。 他们说,退学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积攒许 ...
“分析师转行做教培”刷屏!券商行业上半年“瘦身”超7000人
券商中国· 2025-07-02 09:45
"分析师转行做教培"刷屏 近日,中泰证券研究所前员工周寒阳的离职感言及去向引发行业热议。在感谢公司栽培并告别同事后,他透 露:"我已转行从事高中科创教培(涵盖实验设计、数据获取、科研报告写作及自主招生面试辅导等全流程服 务)。江湖路远,愿各自珍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分析师离职前研究的是电新行业,也有一些市场言论认为,"电新分析师转行做教培"是 电新板块底部的信号。不过,记者了解到,该人士转行主要是个人选择。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不少券商发力研究业务,在研究团队方面对于总量、人工智能、计算机、传媒、金工等 行业的配置较多。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近几年机构持仓大头是科技,因此各个研究所对人工智能、机械等科 技行业的人员增配较多。 "没有冷门的行业,只有不会策划的分析师。"一家中型券商研究所所长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一般来说强势行业 确实会进行超配,但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周期,研究所也习惯了这种周期波动,一般不会刻意因此对各个行业 的研究力量进行调整。 "再见领导同事,我要转战教培行业了!"近日,一位中泰证券研究所前员工的离职感言在业内刷屏。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证券行业从业人数在2023年见顶后进入持续减员通道。最 ...
困在格子间多年,依然找不到热爱?心理学帮你破局
3 6 Ke· 2025-06-10 11:49
从来访者焦灼的眼神里,在线上留言的字里行间,一个声音反复叩击着我:"晓璃老师,为什么我总也找不到那份让我怦然心动、甘之如 饴的工作?" 迷茫、焦虑、自我怀疑,像浓雾般笼罩着许多职场人的心房。这份求而不得的苦闷,表面是职业选择的困境,深挖下去,却往往横亘着 一道道由过往经历筑起的"心墙"——它们无形,却坚固,悄然封锁了我们感知热爱的通路。 今天,我想和你一起,轻轻推开这扇心门,借助心理学的微光,透过几个真实故事的棱镜,看看那些阻碍我们触摸"热爱"的深层卡点, 并探寻一条温柔拆解、逐步抵达的路径。 01 从我这些年的咨询经验来看,找不到那份炽热,很多时候并非兴趣的贫瘠,而是心墙之内,有着未曾和解的冲突与未曾抚平的情感波 澜。 案例一: 来访者小张三十有余,毕业后在家人的安排下进了国企。外人看来,体面、稳定,是父母眼中"有出息"的模板。然而,五年光阴滑过, 按部就班的日常灼烧得他坐立难安。视频那端的他,眼神里有种深沉的疲惫。 "小时候父母总说:'要听话,要稳当,别瞎折腾。'" 他苦笑着回忆。 02 你知道吗?找不到热爱的背后,可能是你未曾察觉的原因所致。 童年印记:命运的隐形脚本 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认可",他亲手将 ...
职业选择的真相:薪水前途之外,童年如何导演你的职场剧本?
3 6 Ke· 2025-06-09 02:36
是那个早早懂事,像"小大人"照顾弟妹、分担家务的孩子? 夜深人静,加班的灯光刺眼,或是面对职业瓶颈的无力感袭来时,你内心是否会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我选这份 职业,到底是为了什么?" 高薪?前途?答案似乎显而易见。 但当高薪填不满内心的空洞,前途清晰却步履维艰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职业选择的密码,远比账面上的数字和 职位图更复杂、更幽深。它像一面镜子,无声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恐惧,以及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成长印 记。 一、童年烙印是职业剧本的隐秘起点 花几秒,回想你的童年—— 还是那个在父母严苛下,连说话都小心翼翼、内心压抑的乖小孩? 或是那个渴望关注却常被忽视,用"好成绩"换取肯定的"隐形人"?...... 这些童年形成的核心体验和应对模式,如同无形的脚本,悄然导演着我们成年后的职业走向。 来访者小李童年缺少父爱,母亲独自支撑。她早早成为"情感支柱"。成年后,她本能选择了护士。高强度工作让 她疲惫,但她说:"每次病人康复,'被需要'的感觉,能填满我心里的空洞。"她的职业远非理性权衡,更像在用 专业角色重复并疗愈童年被迫承担的"照顾者"使命; 来访者小张从小被严格管控,深感无力。如今作为经理,他对权力格外看重 ...
护理学,留下的人
Hu Xiu· 2025-05-12 06:05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毕业生,在业内属于一流人才。然而,从入学到毕业,不少学生都曾思考过是否要转身离开。 复旦大学2023级护理学院本科生陈柯言,至今还记得拿到复旦护理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夏天。当时她在小红书上发帖寻找同专业新生,结果收到了陌生人 汹涌而至的怀疑与"劝退"——你都能考上复旦了,再复读一年去学医,或者选一所211医学院学医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学护理学? 陈柯言一遍遍问自己:"我知道(做护理)这个事儿没错,但是大家都认为这不好,那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 一、去与留 复旦大学2023级护理学院学生,大一入学时共108人,经历第一次转专业后,还剩大约80人;第二次转专业后,还剩70多人。 在2023级护理学院本科生辅导员陈嘉的印象中,刚入学时很多同学都有转专业的想法,她当时甚至觉得有一半人都想转专业。"基本上一问一个准。'你想 不想转专业?''想。'"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前身为1920年创办的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协和护士学校,1985年开始招收护理学本科生,是全国五所首批开设本科护理教育的院校之 一。不同于许多专科院校开设的"护理"专业,复旦大学等本科高校开设的"护理学"专业,在实践操作之外还关注理论研究与知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