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

Search documents
心相近丨“永远不会忘记”——中俄友谊故事世代流传
Xin Hua She· 2025-05-05 08:49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enduring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ighlighted through historical narratives of mutual suppor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sacrifices made by Soviet pilots like Grigory Akimovich Kurishenko [2][5][6]. Group 1: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 Grigory Kurishenko, a Soviet air force captain,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assisting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showcasing the deep bond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3][4]. - Kurishenko's efforts included not only direct combat against Japanese forces but also training Chinese pilots, demonstrating a commitment to shared goals [3][4]. - The local Chinese community honored Kurishenko after his death, reflecting the gratitude and respect for his sacrifices [4]. Group 2: Legacy and Remembrance - The legacy of Soviet soldiers in China is preserved through memorials and personal stories, ensuring that their contributions are not forgotten [5][8].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mmemorating these historical ties, with events and activities aimed at educating younger generations about the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9]. - The ongoing efforts to maintain this friendship are seen as vital for the future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with both nations recognizing their shared history [6][9].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Xin Hua Wang· 2025-05-04 13:21
新华社南京5月4日电 题: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新华社记者郑冬睿、张晨光、陆华东 摇开档案柜,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册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资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座纪念馆即将公布新版勘误完善后的苏联籍抗日航空英 烈信息。 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镌刻有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的纪念碑前,摆放着人们献上的鲜花(2024年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邱冰清 摄 "大部分英烈只有身份和生卒信息,但缺少照片、援华作战情况、牺牲安葬地等信息。我们有责任搜集、整理、保存、发布更多相关的烈士信 息,让人们看到,从而永久留下关于那段历史的珍贵记忆。"缪磊说。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新征集到的苏联援华航空队员斯米尔诺夫·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的照片(2024年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邱冰清 摄 为了生命的尊严 由于缺乏资料和专业语言人才等原因,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苏联籍英烈信息征集工作一度进展缓慢。 为了历史的记忆 建成于2009年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位于南京 ...
我们都是收信人(重读抗战家书)
Ren Min Ri Bao· 2025-04-29 22:31
正是故乡张广才岭山花烂漫的时节。春风如信使,把故乡的呼唤送到我的耳畔。无论如何该回去看一看 了,吃一吃家乡的土菜,和乡亲们一起唠唠嗑。但是,此行顶顶重要的,是到赵一曼烈士的纪念碑前献 上一簇春花。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党组织的委派,前往东北地区组织发动抗日斗争,她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后 与其他抗日武装整合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并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中共 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在东北大地,赵一曼领导的抗日队伍爬冰卧雪,风餐露 宿,为"逐日寇,复东北"艰难地浴血奋战。最后,这位战功赫赫的抗联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人民 的幸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赵一曼曾任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珠河县即我家乡、今天的黑龙江尚志市。几十年来,赵一曼的英雄 事迹一直在尚志,在张广才岭、蚂蚁河畔流传。在与日寇抗争的岁月里,我家乡的父老乡亲已然把满口 纯正东北嗑儿的赵一曼,视为土生土长的乡亲,看作是自己的亲闺女、大姐、老妹儿了。在抗联队伍 中,战士们则亲切地称她"瘦李""李姐"(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我们的女政委"。这是一位 让日寇恨之入骨又闻风丧胆的女英雄。 记得学生时代,我 ...
为民族呐喊的抗战强音(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4-26 21:58
在这幅高20厘米、宽约15厘米的木刻里,李桦用粗壮饱满的阳刻线条,有力刻画出一位被缚男子的刚烈 挣扎。作品构图简练,造型鲜明,气势夺人。左下角锋利的匕首,在态势上成为被缚者紧绷的手掌的延 伸,同时也激发我们作为观看者的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希望被蒙住双眼的他,能一举抓到这个武器, 我们甚至想要直接告诉他,匕首近在咫尺! 这幅木刻的艺术效果之一,就是把"观看"或者说"视觉"这个经验问题化了。准确地说,视线被切断了, 声音取而代之。从被缚者那大张的口中,我们能够想象甚至听到他愤怒的吼声,体认、感受他激烈的情 绪。声音,成为这幅木刻所要刻画和传达的对象。以视觉艺术语言表现非视觉元素,恰是这件作品的创 作难度和成功之所在。 在这个意义上,李桦的这幅代表作和20世纪初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主义艺术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在世 界各地的艺术青年中激起巨大回响的表现主义运动,是对狂放不羁、赤诚刚烈的现代创造主体的肯定, 其精神诉求和呐喊姿态,给众多艺术形式——从木刻到电影,从文学到戏剧再到音乐,带来了崭新的能 量和面貌。正是在表现主义风格的木刻里,鲁迅有感于一种"力之美"和新的艺术理念,进而呼吁艺术家 们要以刀代笔,在木板上直抒胸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