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世界文学
icon
Search documents
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7-01 09:41
(原标题: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编者按: 当下世界不同文明频繁交汇也不乏摩擦,中国文学应如何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定位自身? 正值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即将举 办之际,《经济观察报》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了一场对话。 在李敬泽看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作家早已不再局限于"走向世界"的心态,而是更加自觉地意识 到"我们是在世界中"。所谓"在世界中",意味着一种主体在场的全球视野——我们"不只是仅从观念上 把握世界",而是直面"新鲜活跃的人类经验",由此对自身和他者的有限性获得相对平衡的认知。这种 对世界的在场感,使中国作家能够以更从容的姿态融入全球文化语境,在参与世界对话的同时保持清醒 的自我定位。 作为小说家和批评家的李敬泽,谈论宏大命题时善于用细节和意象点亮话题,将思辨和想象融为一体。 在2000年的小说集《青鸟故事集》中,他写到一株银树,其实是一面"双面镜子":东方与西方隔镜凝 望,镜中景象几乎相同,却都以为看到的是对方。 2025 年 7 月 9 日至 10 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 ...
探寻文学世界中的北京
Bei Jing Wan Bao· 2025-06-27 07:11
▌肖媛龄 英国查思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洋介绍了《中关村笔记》(英文版)的出版价值,"我们最早出版的 宁肯作品就是《中关村笔记》,中关村也被称为中国的硅谷,书中展现了许多英国读者乃至西方读者从 未了解过的内容,我们的工作在这个层面上变得很有意义。" 托马斯·莫然表示,翻译《天·藏》的过程是一场长达近十年的"漫长的旅程"。为了更深刻地体验作品的 意蕴,他于2018年应邀与宁肯共赴拉萨进行实地考察:"我们想亲眼看看小说写到的地理环境、寺庙、 村庄,这对我的翻译很有帮助。"他深刻阐述了翻译的意义,"翻译是一座桥梁,可以将不同的国家连接 在一起,可以让拥有不同文化的人走到一起。" 宁肯对各位译者、出版人表示感谢:"我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作者。"他回顾了与译者、出版人之间不可思 议的缘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世界性眼光;托马斯·莫然通过中国作家网关注到其作品后,竟在朋 友的引荐下与宁肯于北京相遇,此后更促成宁肯的首次美国之行及哈佛演讲;雅拉在新华书店的偶然驻 足为他的作品增添一本阿拉伯语版带来了机缘——"世界虽然有时候很远离你,但有时候又离你很近, 近在咫尺。" 埃及汉学家、《北京:城与年》阿文译者雅拉通过翻译宁肯的作品《 ...
专访多和田叶子:语言不是出生地,而是一种选择
Hu Xiu· 2025-06-02 02:00
1987年初冬,汉堡的易北河畔天气已经转冷。多和田叶子住在一间面朝河道的小公寓里。她用胶带将一 张手写告示纸贴在窗边:"此处有售日语与德语双语诗集《唯有你在的地方一无所有》,一册二十五马 克,有意者请按门铃。"她并不觉得这举动有什么突兀之处——书多卖一册是好事。她在小说《捕云 记》中,以回忆的方式写下了这段经历——"那是我人生中出版的第一本书。" 这本由一家名为"破产出版"的公司推出的诗集,为她在德语文学世界打开一扇微妙的缝隙。从那扇缝隙 中,多和田叶子观察语言如何呼吸,如何挣脱秩序,如何带人前往未知之地。三十八年过去,她依旧在 用德语和日语双语写作,已是最具国际影响力、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之一。 正逢多和田叶子的新著《献灯使》在中国出版,《经济观察报》以文字访谈的形式,与她进行了对话。 这段经历决定了她的文学出发点。由此,她以新的角度打量并捕捉自己的母语,从母语的"束缚感"中逃 离,开始了在日语和德语之间的游走,有意识地让自己成为了一个"语言难民"。比如她在第一本诗集 里,创新性地将日语竖排与德语横排设计在一起,让读者穿行于两种语言的缝隙之间。这种大胆实验昭 示了她的核心文学观:语言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