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授权
Search documents
瞭望 | 以伦理治理建人机共生秩序
Xin Hua She· 2025-11-18 03:06
坚持人类主导的原则,尤其在涉及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和伦理敏感等领域 文 | 鲁晓 李瑞 当机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具备一定自主性、可与人类共同决策和创造价值的智能体,传统的人机边界 趋于动态和模糊,相关伦理治理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尤其是在责任划分、隐私保护和社会就业等 问题上,具身智能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需要关注与探讨的新课题。 构建系统化、前瞻性的伦理治理框架,有助于为人机协同发展提供清晰导向,也是增强社会信任与技术 接受度的重要基础。当前,科研界产业界需协同构建有效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为推动具身智能规范发 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是大模型的"黑箱"特性使得决策过程不易完全解释和预测。即使是系统设计者,也无法确保完全掌控 系统的所有行为。这种技术特性与建立清晰法律责任体系的要求之间存在需要调试空间。例如在自动驾 驶、医疗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典型场景中,具身智能的发展对传统责任认定机制提出优化要求。传统 的产品责任体系基于人为设计、机器执行的模式,责任主体相对明确,而具身智能系统的自主学习和决 策能力使得这一体系面临挑战。 为推进解决该问题,学界和业界提出了多种方案,包括建立AI保险制度、设立算法透明度要 ...
回应时代考题 守护文化遗产
Zhong Guo Qing Nian Bao· 2025-11-05 22:47
从针线间的法律困境,到显微镜下的生物博弈,再到人工智能驱动的历史溯源,在2025年第十九届"挑 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现场,一群年轻人正用他们的智慧与热忱,为文化遗产的存 续与焕新寻找答案。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李萍萍和苏芳琪的展位吸引了不少目光。她们身着两套看似一模一 样的瑶族服饰,纹样繁复,色彩夺目。然而,仔细看去,一套服饰色彩艳丽,银饰精致,针脚细密;另 一套则色泽暗沉,帽檐上的盖布用回形针勉强固定,所谓的"银饰"不过是粘在海绵上的廉价仿品。 当桂林理工大学团队在为看得见的纹样版权奔走时,在北京科技大学的展台前,科学技术史研三学生王 媛媛正带领观众潜入一个微观世界,应对一场看不见的侵蚀。她们的研究课题是"文脉守护者:全生命 周期治理理论下对文物微生物病害问题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是已在地球上存活数十亿年的微生物。 "微生物对文物的破坏具有隐蔽性和持续性。"王媛媛解释,"它们能以文物本体为食,代谢产酸,菌丝 深入内部,造成化学、物理与生物的多重损害。"她分享了团队在"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保护中的实战经 历:这艘沉睡海底八百年的古船被打捞出水后,接触空气不到一个月,船体木材上就长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