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器官再生
icon
Search documents
科学家打开基因“开关”实现小鼠耳廓再生
Xin Hua She· 2025-06-27 06:45
壁虎断尾重生、蝾螈大脑自愈……一些动物的再生"超能力"让人叹为观止。然而,人类、小鼠等高等哺 乳动物受伤后却只能结疤愈合,无法"原装"再生。高等哺乳动物是否在进化中丢失了再生能力?近日, 我国科学家在小鼠"耳朵"上找到了关键线索。 研究发现,Aldh1a2基因表达不足是导致小鼠耳廓再生失败的关键因素;而在激活该基因后,小鼠耳廓 可实现再生。这为深入理解高等哺乳动物再生能力丢失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再生医学和人类受损器 官的重建与再生提供了重要靶标。该研究成果27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石小峰说,兔子的基因组中保留了负责调控Aldh1a2的一些关键DNA 序列,好像基因表达的"开关",在耳廓受伤时会被强烈激活,从而源源不断产生视黄酸,帮助组织再 生。但在小鼠基因组中,可调控Aldh1a2的"开关"大都消失,导致视黄酸产量不高,无法再生组织。 如果人为按下基因表达"开关",能否让动物具备再生能力?进一步实验发现,在激活Aldh1a2或外源补 充视黄酸后,都可使成年小鼠耳廓伤口出现多能性细胞,从而重建耳廓的软骨与神经组织。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耳廓再生本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 ...
最新研究揭示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器官发育“密码”
Xin Hua Wang· 2025-06-18 18:23
"空间组学分析好比是给每个细胞装上GPS定位,记录下空间位置信息和基因表达的特征。"林承棋介绍,这项研究前后历时6年,建构了多个覆盖 小鼠原肠运动后期至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期的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累计解析超十万个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 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建构的小鼠三维数字胚胎。(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南京6月18日电(记者柯高阳)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类型。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早期存在一个 器官原基决定区,为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防治与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6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 果。 研究发现,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此时该区域紧邻的胚内、胚外 部分分别呈高浓度的信号抑制分子和激活性配体分子,但区域内呈现低信号活性"洼地",表达多种受体信号基因,由此形成易于接收多胚层信号 调控输入、驱动心脏与前肠等器官原基协同发育的微环境。微环境信号被转化为基因选择性表达指令后,驱动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的细胞团决定着心脏、肺、肝脏等器官的形成,其发育机制是生命科 ...
十年磨一剑,从肺再生到肾再生,这个新药证明了中国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
Ge Long Hui· 2025-06-04 19:18
2025年5月,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又传来一则重磅消息:吉美瑞生再生医学集团全资子公司上海吉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肾干细胞新药 REGEND003细胞自体回输制剂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受理号:CXSL2500196),适应症为Ⅱ型糖尿病合并慢性 肾脏疾病(DKD)。 |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 | | | | | ● 网站地图 C 联系我们 | | --- | --- | --- | --- | --- | --- | --- | --- | | |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NMPA | | | | | | ○ 请输入关键词 | | 首页 | 机构职能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党建工作 | | | | 信息公开 | 申请人之窗 办事服务 | 监督与反馈 | | 信息公开 | | | 0 当前位置:信息公开 >> 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 | | | | | 受理品种信息 | | 查询条件: | REGEND003 | | | | | | 审评任务公示 | | 序号 | 受理号 | | 药品名称 | 申请人名称 | 适应症 ...
北航/北大合作Nature论文:柔性电子贴片,实现向内脏器官细胞的精准高效递送
生物世界· 2025-05-12 04:1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将治疗药物靶向递送到内脏器官 (例如用于促进器官损伤的愈合,或促进癌细胞凋亡) ,在许多疾病的治 疗中显示出巨大前景。目前,主要的递送方式依赖于循环,然而,这种模式效率低下,难以到达靶器官, 难以穿透细胞膜,还存在着安全性和可控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开发精准、安全且高效的靶向器官药物 递送新技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025 年 4 月 30 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李默 教授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常凌乾 教授团队,联合 伊利诺 伊大学香槟分校 、香港城市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蚌埠医学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 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 A battery-free nanofluidic intracellular delivery patch for internal organ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 无电池、无芯片的柔性纳米流体细胞内递送电子贴片—— NanoFLUID ,其融合了柔性 电子、微纳加工等前沿技术,具有无线控制、极致轻薄和易贴附特点, 可以像创可贴一样贴在生物体内脏 器官表面,将药物精准送达靶器官部位以及细胞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