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寻根
icon
Search documents
8国180名华裔青少年在海南寻根研学
Hai Nan Ri Bao· 2025-07-11 01:54
海南日报海口7月10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君)"我特别喜欢海南的自然风光,有蔚蓝的天 空、碧蓝的海水、高高的椰树,每一幕都像明信片一样美丽。海南不仅风景迷人,这里的人也特别热情 友善,让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7月10日,正在海南参加寻根研学活动的德国华裔青年赵微琪说。 此次活动为期10天,行程涉及海口、三亚、琼海、万宁四个市县。华裔青少年将到访省博物馆、骑 楼老街、琼台书院、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海口湾、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兴隆热带植物园、 天涯海角景区、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等地,参加游船夜游、帆船体验、黎族制陶技艺体验等活动,感受 海南自然人文和发展新貌,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常想品尝海南的椰子鸡,感受不一样的地域风情。"来自阿联酋迪拜的华裔青年张晓天说,她第 一次来到海南,对这次研学活动充满了期待。 当日,由中国侨联主办,省侨联、海口市旅文局承办的2025"中国寻根之旅·圆梦自贸港"夏季研学 活动在海南大学开营。来自德国等8个国家的180名华裔青少年齐聚海南,开启一场融汇文化寻根与时代 探索的研学盛宴。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文化寻根的旅程,更是搭建起连接中外、对话未来的国际平台 ...
被唤醒的价值认知
Ren Min Ri Bao· 2025-06-25 22:21
从曾经毁林的惨痛教训到新时代生态经济的共赢模式,从一个人的执念到祖孙三代的守护,《树 魂》"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演进轨迹。结尾处,林守根和老书记下山,此时树木丛生,百 草丰茂,如画如诗,那情景仿佛告诉人们:只有当人类学会像剧中人那样倾听树的语言、感受山的呼 吸、体会大自然的生命,我们才能找回那个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归一的自己。在那时,每一片树叶 都是生命的诗篇,每一棵树都是站着的哲人,而人类,终将学会做自然的守护者。《树魂》的幕布落 下,观众带走的不是简单的环保意识,而是一种被唤醒的价值认知。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26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当代话剧舞台上,以生态为主题的创作并不罕见,但多是停留在环保理念的外在层面。上海戏剧学院与 福建宁德共同出品的《树魂》,通过林守根一家三代与一片山林的命运交织,揭示了人与自然从对抗、 掠夺到和解、共生的过程。《树魂》取材于福建宁德造林人的真实故事,它不仅是一个关于荒山覆绿的 传奇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寻根、家园守护与生态伦理的戏剧,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和耐人寻味的思 想深度。 《树魂》以艺术直觉和 ...
兴农评丨香港影帝回山东割麦,为什么我们总要回到土地里寻根?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6-15 13:35
兴农评丨香港影 帝回山东割麦, 为什么我们总要 回到土地里寻 根?_南方+_南 方plus 近日,70岁的香 港影帝任达华戴 三农大小事,尽 在兴农评。 0:00 / 3:01 着草帽、穿着迷 彩服,在山东济 宁老家的麦田里 弯腰割麦子的照 片引发热议。他 动作麻利、汗流 浃背,甚至临走 前将一把麦粒小 心装进口袋,说 要带回去给女儿 看:"这是爷爷 家乡的麦 子。"这本是寻 常的农家劳作场 拼。可总有一些 时刻,我们会像 任达华一样,被 一种深深的眷恋 击中,想要回到 那片生养祖辈的 土地,寻找那份 失落已久 的"根"的感觉。 对许多人来说, 故乡的土地上留 存着童年最纯真 景,却因他一 句"我的根在山 东,我是中国 人!"而引发全 网关注。 在步履匆匆的现 代社会,故乡与 土地常被我们遗 落在奔波的身 后。我们在城市 的车水马龙中奔 忙,于摩天楼宇 间穿梭,为理想 追逐,为生计打 连的象征。每一 寸土地,都可能 印刻着祖辈们辛 勤劳作的身影。 家族的故事,随 着土地的流转代 代相传。回到土 地,就是回到家 族的源头,感受 那份延续千年的 血脉亲情。 任达华带回给女 儿的那捧麦粒, 是又一次"种 子"的传递 ...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获捐手机族谱查询系统助台胞寻亲
Xin Hua She· 2025-06-11 01:53
"族谱和两岸家书等闽台关系档案以及两万余件涉台藏品,共同构成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活化石。"中国闽 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沈文锋介绍,"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致力于解决族谱资源分散、信息滞后的问 题,满足台胞对家族迁徙史的了解需求。目前馆藏谱牒涉及两岸21个省市地区172个姓氏,共2720部、 10420册;两岸家书总数2457件/套,时间跨度为1913年至2023年。 新华社福州6月10日电(记者邓倩倩)10日下午,由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推进 建设的"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获捐族谱8部15册以及"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进一步丰富了 两岸族谱信息,有助于该平台为台胞提供精准化族谱对接和寻亲服务。 沈文锋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将结合线下线上资源,进一步构建两岸寻根网络,并通过运营"靠谱,闽 台缘"新媒体账号挖掘姓氏背后的故事,让散落两岸的族谱"开口说话",搭起两岸骨肉同胞相知相亲的 桥梁。 上述捐赠来自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研发部负责人邱盛樑说,从2002年起,研究中心开 始致力于将收录的族谱电子化、数字化,并在每本族谱后面附上二维码,既可服务于家族新修族谱,也 更便利两岸查询家 ...
以优质“文化IP”焕新文旅产业
Xin Hua Ri Bao· 2025-05-27 22:05
1988年7月25日,诗人海子途经德令哈,写下了那首饱含孤独与温情的诗歌《日记》。十多年前,德令 哈市有关领导敏锐捕捉到这一打造"文化IP"的契机,以海子诗歌为核心,打造了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的 海子诗歌陈列馆。馆内不仅陈列着海子的手稿、照片、文献资料等珍贵物品,还展示了不同版本的诗 集、书法作品,全方位呈现海子的诗歌创作历程与精神世界,成为德令哈"文化IP"的独特标识。 深挖文化内核,对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与表达,德令哈市海子诗歌陈列馆通过沉浸式的场景复原、多媒 体诗歌朗诵、诗歌创作互动体验等形式,让游客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同时,以海子诗歌为灵感,开发 系列文创产品,举办诗歌节、文学沙龙等活动,将静态的诗歌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文 旅体验。去年,这个户籍人口不足8万人的小城,吸引了16万名诗歌爱好者、游客前来海子诗歌陈列馆 打卡,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文旅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千城一面""千景一貌"的同质化困境,成为行业发展痛点。实践证 明,如今,大量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已从"到此一游"转向"文化寻根"。唯有深挖本地文化内核,打造优 质"文化IP",才能让旅游摆脱同质化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