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Search documents
叶翰、陈赟对谈儒家、制度与超越
Xin Lang Cai Jing· 2025-11-15 02:47
陈赟:韦伯与中国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中也有非常多的讨论。 叶翰:为什么韦伯在中国会引起那么大的兴趣? 陈赟: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这涉及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结构性转型。韦伯关于 资本主义何以仅只产生于西方的系统论述,深刻影响到对现代性和现代化的理解,而现代性和现代化曾 是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国思想界的主导性关切。今天,中国学界更感兴趣的是他的中国论述。比如 说,他把中国刻画为一个"儒教国家",即作为儒家文明的担当国家。我不知道您作为西方学者,从您的 角度,还会认同他对中国作为儒教国家的定位吗?这一问题关联着儒教跟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到底 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对中国学者而言,这也涉及当代中国的自我理解问题。 叶翰: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我年轻时写过一篇文章说中国现在并非儒家国家。我当时以为 中国一点都不儒家了,因为儒家教育不存在了,儒家科举制度也不存在了。但现在,我觉得中国目前的 家庭教育还是有一些古老、传统的内容。中国年轻人接受的教育在很多方面还是跟西方教育不一样。我 过去没能真正注意到这点。 左起:段重阳、叶翰、陈赟 2025年6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 ...
新书架丨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对此有明确论述:"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也就是说,德、福 分别像一棵大树的根系和枝叶花果,只有根深蒂固,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从而实现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由唐初魏徵等编纂的《群书治要》,被视作古圣先贤政治智慧与治国之道集大成者。本书认为,《群书治 要》中虽然没有单独的章节论述德福观,但是德福一致的思想贯穿始终。例如,《群书治要·周易》有 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群书治要·尚书》指出,"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 百殃";《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补)》记载,"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 思想道德凝聚人心、引导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积极传播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反复强调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在学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 调,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核心价值 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