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

Search documents
如果赚钱的人认知高,为啥被骗的普遍还挺有钱?
虎嗅APP· 2025-06-27 00:11
以下文章来源于九边 ,作者九边 九边 . 2023年印象笔记收藏量排第一的公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九边 (ID:ertoumu893) ,作者:九边,题图来自:AI生成 这两天不是发生了个事嘛,就是有个诈骗APP跟我的公众号重名。很多朋友让我在公号发个消息解释 一下,我搜了下新闻,点进去看看评论区,每条热评下都有人解释这个app和我没关系。我也就没着 急,慢条斯理写了这篇: 主要想说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啥那些能拿出来几百万的家庭,会蠢到被诈骗?按理说他们不至于蠢成这样,如果 这么蠢,钱是哪来的? 第二个问题是后台一个读者发我的,感觉跟第一个问题是相关的,他说: 老九,我毕业后大量读书,看各种课程,努力提升认知,为啥我觉得我自己的认知水平已经比绝大部 分人高太多,但依旧赚不到钱? 咱们先回答第二个: 不知道从啥时候起,一提到赚钱,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提升认知",慢慢发现好像方向弄错了。那问 题来了,钱这东西到底奖励的是啥? 其实明摆着的事,对于99%的普通人来说,除了出卖手艺、时间,几乎没啥别的赚钱可能性。 而且社会是分层的: 最底层卖的是纯时间。做的事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类似快递分拣等日结,没有 ...
如果赚钱的人认知高,为啥被骗的普遍还挺有钱?
Hu Xiu· 2025-06-25 02:46
这两天不是发生了个事嘛,就是有个诈骗APP跟我的公众号重名。很多朋友让我在公号发个消息解释一 下,我搜了下新闻,点进去看看评论区,每条热评下都有人解释这个app和我没关系。我也就没着急, 慢条斯理写了这篇: 主要想说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啥那些能拿出来几百万的家庭,会蠢到被诈骗?按理说他们不至于蠢成这样,如果这 么蠢,钱是哪来的? 第二个问题是后台一个读者发我的,感觉跟第一个问题是相关的,他说: 老九,我毕业后大量读书,看各种课程,努力提升认知,为啥我觉得我自己的认知水平已经比绝大部分 人高太多,但依旧赚不到钱? 咱们先回答第二个: 不知道从啥时候起,一提到赚钱,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提升认知",慢慢发现好像方向弄错了。那问题 来了,钱这东西到底奖励的是啥? 其实明摆着的事,对于99%的普通人来说,除了出卖手艺、时间,几乎没啥别的赚钱可能性。 而且社会是分层的: 最底层卖的是纯时间。做的事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类似快递分拣等日结,没有任何稀缺性,流水线上每 天跑一半,白天中介再去招一堆,晚上新来的直接就可以上手。 中间层卖的是手艺,很多白领干的是这事,哪怕高级点的类似算法程序员,量化工程师,外科大夫,都 ...
古建会老,但手艺不会(我和我的城)
Ren Min Ri Bao· 2025-06-24 22:01
我是一个画匠,家在黄河边的宁夏沙坡头区牛滩村,干了一辈子古建彩绘。老辈人留下许多庙宇、鼓 楼、寺观,西北风再大,吹不走咱的根。 牛滩村周边多画匠,专给庙里画梁柱。小时候我总跟着匠人们,看他们拿笔蘸颜料,在木头上描花鸟、 勾云纹。破旧的木头一上色,立马精神了。匠人们常说:"老房子就像人,衣裳破了得补,补好了才能 接着'活'。"1983年,我从美术学院学画画回来,正赶上高庙保安寺修缮,于是被引荐过来。那会儿阁 顶的斗拱彩绘早已褪色,梁枋上的彩画只剩个边角,木头也朽了。县里的老人急得跺脚,我二话没说, 扛着工具箱就上了工地。头一回爬那么高的脚手架,有些害怕,可一摸到梁上的旧彩画,心就稳了。用 矿砂调朱红、石绿,一笔一笔补,夏天太阳毒,汗珠子砸在颜料盘里,和成泥浆子。画完了抬头看,梁 上的龙凤又"飞"了起来。 修古建,难就难在"原样"。修复鼓楼时,檐角蹲的"仙人骑凤"少了一半。县志里没图,老师傅也记不 清。为复原形制,我走访老匠人,甚至跑到宁夏银川、山西平遥取经。钻古建,拍照片、量尺寸。回来 照着老砖雕的痕迹,拿黄泥先捏样,改了3回才定型。竣工那天,有白发老人说:"和我小时候一模一 样。"那一刻,我感到肩头有沉甸甸的 ...
广西烟火 | 百年酸粥解千愁
Guang Xi Ri Bao· 2025-06-15 03:07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unique preparation of "sour porridge" (酸粥) in Ningming, showcasing its historical roots and contemporary culinary adaptations that resonate with both locals and visitors [5][6][9]. Group 1: Historical Context - Sour porridge, also known as "酸糟粥" or "竹什" in the local Zhuang language, has a storied origin linked to a historical even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when locals adapted fermented rice into a dish due to unexpected circumstances [6][7]. - The dish became a staple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when resources were scarce, serving as a vital source of sustenance for families [6]. Group 2: Cultural Significance - Sour porridge is deeply embedded in the local culture, symbolizing resilience and community, as families would gather to enjoy its unique flavor despite challenging times [6][9]. - The preparation of sour porridge involves a traditional method of fermentation that i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heritage and family stories [5][7]. Group 3: Culinary Adaptation - Modern chefs are innovating traditional sour porridge recipes, incorporating contemporary cooking techniques while maintaining the essence of the dish, as seen in the preparation of sour porridge with pig stomach [8]. - The popularity of sour porridge has surged among younger generations, who refer to it playfully as "Zhuang ethnic dark cuisine," indicating a growing appreciation for local flavors [8]. Group 4: Economic Impact - Local restaurants report high demand for sour porridge dishes, with an average monthly sale of over 2,000 servings, particularly during holidays when tourists seek authentic local cuisine [8].
生财有道丨粉嫩可爱的龙头,你肯定没见过!80后匠人让顺德容桂龙舟破圈
Sou Hu Cai Jing· 2025-06-03 07:31
(央视财经《生财有道》)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容桂街道,端午临近,人们聚在一起,举行传统的祈福仪式。此刻,藏身于河底淤泥中的"巨龙",马上 就要出水。 容桂的龙舟,大多以坤甸木为材料制作,沉在河泥中保存才能经久耐用。 "比比谁更美",这是顺德容桂龙舟的最大特点之一。每年临近端午节,一条条色彩缤纷的龙舟挤满每一条河,水花与旗帜共舞,游龙与城市同欢。 80后的杨敬和,是容桂龙舟装饰件制作行业里小有名气的人物。 杨敬和对色彩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一套紫色与粉色搭配的龙头龙尾,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第一次以"龙母、地母、天后"三位女性角色为基础创作的作 品。 2007年,杨敬和奔赴海外攻读艺术管理硕士,学习了西方艺术流派的风格、特点。有了广阔的艺术视野,杨敬和基于当地传统,对龙头龙尾的配色进行了大 胆的创新。 今年69岁的梁海英,从父亲手里接过龙头制作的衣钵,而这间工作室的精彩之处,绝不仅限于传统手艺。 年轻的匠人勇于创新,而容桂老一辈的工匠也毫不逊色。 能自己"动"的龙舟模型,是这间工作室最独特的作品。而这些灵动精美的作品,都是梁海英和他的父亲共同完成的。 坚守、奋进、不拘一格,让顺德容桂的每一个端午节精彩纷呈。 10 ...
88元三菜一汤真能月入近2万?女子接6单日赚528元遭质疑
Sou Hu Cai Jing· 2025-05-08 10:20
该案例折射出当代年轻群体消费趋势变化:随着外卖高油盐、预制菜泛滥问题凸显,尤其体检指标异常人群更倾向选择现做健康餐。对比人均50-80元的 高端外卖,上门做饭服务人均30-40元的定价形成显著性价比优势。有用户指出,请客时选择上门做饭比去餐厅更私密、比自炊更轻松,既避免外出就餐 的嘈杂环境,且能根据口味调整菜品。 杭州一名女子从事上门做饭服务引发热议,其宣称每天接6单、月收入近2万元,三菜一汤收费88元。 真实性存疑:按88元/单、日6单计算,理论月收入为1.58万元,与宣传的"近2万"存在差距。 业内人士推测可能存在未扣除交通、食材成本的情况,或结合自媒体运营等流量变现方式补充收入。 许多烹饪爱好者认为三菜一汤从备菜到清洁至少需2小时,且用餐高峰时段(如午餐11:30-13:30)难以同时服务多户,因此宣称"1小时完成三菜一汤+清 洁"或仅适用于极简菜式,部分用户认为传统家政阿姨月薪8000元包含更多服务,性价比更高。 目前私厨领域缺乏食品安全监管和从业资格认证,存在食材以次充好、厨房设备损坏责任划分不清等隐患。部分用户反映曾遭遇"500元菜品与自家水平相 当"的体验落差。支持者认为这是"手艺经济"的创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