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技术

Search documents
全球首次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完成
Zhong Guo Jing Ji Wang· 2025-07-01 23:50
液态二氧化碳的高效安全转运,是船舶碳捕集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此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 成为破解海上碳转运难题的关键。 "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作业,涉及精密的船位控制、复杂的管道连接与压力管理,任何细微操作偏 差都可能带来风险。"苏毅介绍,在此次洋山港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过程中,七一一所碳捕集团队 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与各相关方密切配合,最终完成了这一全球首创性实践。相较于船岸接卸模式, 船对船接卸显著提升了操作灵活性,使快速响应不同海域船舶二氧化碳接卸需求成为现实,为航运业大 规模应用碳捕集技术扫除一大障碍。 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薛佳红 刘欣 记者代小佩)记者6月30日从中船集团七一一所获悉,我国日前在上海 洋山港完成全球首次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接卸作业。这标志着我国率先构建"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储 —船对船接卸再利用"的生态闭环。 这项作业由七一一所凭借其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OCCS)系统,与上港集团能源公 司、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七一一所自主研发的OCCS系统具有国际领先性能,实现了二氧化碳综合捕集率超80%、捕集纯度 99.9%。"去年4月底,我们在洋山港完 ...
业界研讨工业碳捕集技术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6-27 02:35
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蔡军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工业过程燃烧中碳捕集共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 目成果。该项目构建了高浓度二氧化碳氛围下焦炭燃烧—生料分解耦合模型,开发了宽燃料适应性的煤 粉流态化自预热富氧低氮燃烧技术、多元燃料通用高温预热强湍动富氧低氮分级燃烧技术以及用于二氧 化碳分离的嵌段聚合物混合基质膜,为未来研究团队开展深入科学研究和共同应对工业领域深度碳减排 奠定了基础。 随后,工程热物理所正高级工程师高鸣介绍了该所近期在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中国 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徐文青、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胜、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孙楠 楠、中南大学副教授刘磊分别介绍了各自在碳捕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化新网讯 6月20日至21日,洁净煤"碳"索(十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工业过程碳捕集关键技术 学术沙龙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召开。会议以"探索典型工业过程碳捕集技术新路径,构建碳 捕集全链条高效协同新体系"为主题,聚焦工业领域碳捕集技术创新与应用,交流科研难题和痛点。 工程热物理所所长陈海生表示,碳捕集技术作为实现工业降碳的重要手段,其发展水平和应用效果直接 关系到我国" ...
含蓝藻的3D打印材料拥有双重固碳能力
Ke Ji Ri Bao· 2025-06-25 23:33
实验显示,这种材料在长达400天的时间里持续捕获二氧化碳,其中大部分以矿物形式储存下来,每克 材料平均固碳约26毫克,远高于许多传统的生物方案,同时也可与循环混凝土的矿化处理效果媲美(约 7毫克/克)。实验还证实,这些被包裹的蓝藻在材料中持续高效运作了一年以上。 蓝藻具有极高的光合效率,哪怕是微弱的光照,也能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生物质。与此同时,光合作 用还会改变细胞外的化学环境,使得碳酸盐(如石灰)等固体矿物沉淀生成。这些矿物是另一种形式的 碳汇,相较于生物质,其储碳更加稳定。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利用蓝藻是天然的"筑造者"这一特性,研究团队意外发现,这些矿物会沉积在材料内部,从而增强其机 械强度。也就是说,蓝藻通过逐步"硬化"原本柔软的结构,为材料带来了自我强化的能力。 据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将光合细菌蓝藻稳定 地包裹进一种可3D打印的水凝胶中,研制出一种能够生长、具有活性的材料,可在阳光和人工海水中 自行生长,并主动从空气中移除二氧化碳。 包裹蓝藻细胞的基础材料是一种高含水量的水凝胶。既能传导光线和营养,又让蓝藻均匀分布其中。为 了让蓝藻尽可能长久地 ...
全球首次船对船LCO2接卸完成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6-25 04:37
全球海事脱碳中心首席执行官卢月玲教授表示,此次试点采用最具规模化潜力的卸载方案,为探索碳价 值链奠定重要基础,期待更进一步探索LCO2的后续运输与应用路径。 中化新网讯 6月19日,中船集团七一一所与上港集团(600018)能源公司、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合作 对一艘14000TEU大型集装箱船成功完成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LCO2)接卸回收工作,标志着全球首次 船对船LCO2接卸作业完成,中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储—船对船接卸再利用"的完整生态 闭环,为全球航运减排提供了"中国方案"。 据介绍,此次船对船卸载的LCO2将通过转运船输送至封存和再利用终端,实质性削减船舶碳排放。基 于此次实践成果,七一一所将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舶碳捕集与转运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制 定工作,加速全球碳循环产业链建设,为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据了解,LCO2的高效安全转运是船舶碳捕集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而船对船LCO2接卸成为破解海上 碳转运难题的关键。"相较于船岸连接模式,船对船的接卸方式突破港口基础设施限制,提升操作灵活 性,使其快速响应不同海域船舶二氧化碳接卸需求,并降低综合运输成本。"七一一 ...
东方电气:智造引领绿色未来,东汽精神铸就大国重器
Huan Qiu Wang· 2025-05-13 05:14
在东方电气旗下东方电机"中华第一跨"的大型清洁能源装备重型制造数字化车间,映入眼帘的是400米 长的厂房内,大型设备鳞次栉比,350吨重型卧车上,近百吨重的百万千瓦热电转轴正在加工,自动化 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转。 "别看这机器看着笨重,加工精度却极高。"东方电机研发中心主任宋敏指着一根核电转轴介绍道,"像 这种轴,我们要保证它的加工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之内,也就是比头发丝还细的1/10。"他又转头指向球 阀,一种用于抽水蓄能电站中的关键核心设备,本质上是一种直径超过2米、承压超过1000米大尺寸高 压的"水龙头",用于控制抽蓄机组"放水"或"断水"的核心环节,说:"这种球阀在出厂之前都会进行压 力和密封试验,我们现在的技术已经保证可以滴水不漏。宋敏接着笑称:"客户要求,一旦漏一滴水就 要款上万元,我们现在掌握这个关键核心技术,能确保金属和金属之间密封严丝合缝,确保滴水不 漏。" 来源:环球网 在四川的东方电气集团,昔日的传统厂房已蜕变为智能制造的前沿阵地。近日,记者随国资委新闻中心 举办的"走进新国企——品牌引领·智链未来"活动深入东方电气,走进这个代表中国制造巅峰实力的现 代化重装基地,近距离观察"无人车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