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Search documents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Xin Hua She· 2025-06-28 12:15
跨越4800年时光,一件大口陶尊静静诉说着远古先民的精神图腾。尊身刻画的"神秘符号",似日月升 腾,如山峦起伏,暗藏着中华文明的"最初密码"。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硕大篆书"史"字高悬于建筑外墙,两座西周铜牺尊造型石像矗立门前……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 博物馆,仿佛叩开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大门。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展厅内,总书记沿"历史大道"前行,仔细询 问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展品保护情况。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这是一件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距今大约4800年。"讲解员指着一件陶器 展品,"它的特别之处是器物上有着刻画符号,分别是'日''月''山'形。抽象的表达和组合,已经超越了 简单的图画,使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 "4000多年前的东西这么精致""这个技术在那时是很先进的""真漂亮!制作工艺太精湛了"……总书记边 走边看,由衷赞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远隔千山万水,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与安徽 ...
北京何以实证三千余年建城史?中国考古博物馆“五一”讲座揭秘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1 11:41
中新网北京5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首都北京重要的考古文博打卡地之一,中国考古博物馆2025 年"五一"假期推出特别活动——"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 5月1日当天,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站长王晶馆员应邀作首场公共考古讲座表示,北京房 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太保墉燕"铭文纪录,为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在世界城 市研究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填补青铜时代城市建造文献空白 王晶在题为"封疆授土 太保墉燕——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新发现"的讲座中介绍,多学科综合研究显 示,"太保墉燕"铭文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实证了周初三公之一的太保召公奭亲自来到燕地,并在此建 都,证明了燕国与中原的密切联系,彰显了燕国在西周早期的重要地位,更填补了传世文献中关于青铜 时代城市建造文献的空白。 琉璃河遗址燕侯家族墓地的发现补足了西周燕国墓地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环,带墓道墓葬数量仅次于周公 庙陵坡墓地和晋侯墓地,可为确认遗址作为燕国都城延续时间提供重要支撑,未来的发掘可为填补文献 中关于燕国世系的空白、书写西周燕国历史,提供无可取代的考古研究材料。 她说,应用高精度人类全基 ...
把“亲子鉴定”做到3000多年前
Ren Min Ri Bao· 2025-04-28 22:36
历史时期的大家族,会以墓碑、墓志的方式留下自己或家族的痕迹,但夏商周时期的平民墓地无法通过 文字讲述自己的故事。此前,考古学者往往依靠分析墓葬之间的距离远近、分布形态,推测墓主人之间 的关系可能为夫妻、父子等,但苦于没有证据可以验证。直到近年,生命科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中充分应 用,使考古工作者"替古代平民说话"成为可能。 考古工作者看到一片墓地,首先想到的不是将出土多少稀世珍宝,而是墓葬结构、家族关系——这片墓 地埋的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前曾发生过什么故事? 我们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内发现了一片西周中期的平民墓地,目前已发掘了33座墓葬。这批墓葬的随 葬品很少,少的一件陶鬲,多的三件陶器,只有一座墓随葬了铜锛凿,显然是一般平民的墓地。但他们 的排列关系清晰,互相之间基本没有打破,人体骨骼保存也很好,因此我们得以提取到其中的DNA, 把"亲子鉴定"技术做到3000多年前。 通过高精度的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北京大学宁超研究员团队复原了这片墓地中各墓葬之间的家族关系。 我们发现,墓葬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区家族关系极强,共有18个人存在亲缘关系,南区的家族 关系则较弱。 整片墓地的墓葬中多用殉狗,其中还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