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

Search documents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Xin Hua She· 2025-06-28 12:15
跨越4800年时光,一件大口陶尊静静诉说着远古先民的精神图腾。尊身刻画的"神秘符号",似日月升 腾,如山峦起伏,暗藏着中华文明的"最初密码"。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硕大篆书"史"字高悬于建筑外墙,两座西周铜牺尊造型石像矗立门前……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 博物馆,仿佛叩开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大门。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展厅内,总书记沿"历史大道"前行,仔细询 问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展品保护情况。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四千八百年前的"神秘符号" "这是一件出土于安徽蒙城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距今大约4800年。"讲解员指着一件陶器 展品,"它的特别之处是器物上有着刻画符号,分别是'日''月''山'形。抽象的表达和组合,已经超越了 简单的图画,使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 "4000多年前的东西这么精致""这个技术在那时是很先进的""真漂亮!制作工艺太精湛了"……总书记边 走边看,由衷赞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远隔千山万水,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与安徽 ...
专访|高蒙河:从红山文化一条“龙脉”看中华文明起源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6 03:38
6月26日,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四展——"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正式对公众展出,展览以"龙"为暗线勾勒出五 千多年前龙形文物的发展脉络,形成一条"龙脉",且汇聚了红山文化最为重要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智通财经:您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介绍下此次展览的策划思路? 高蒙河:"龙腾中国"在内容叙事上紧扣"龙"这个题眼做文章,采用了双线交织的方式进行展示,主线围绕红山文化的文明成就,"龙"的元素作为 一条暗线时时隐现于展览之中。三个单元以"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为题,以龙象征红山文化,建立起辽河流域史前龙文化和红山文化 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一单元"龙出辽河"追溯红山文化起源和发展,展示红山文化兴起;第二单元"龙行红山"围绕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坛、庙、 冢"礼制建筑组合,聚焦红山古国特征;第三单元"龙衍九州"解读玉器与玉礼,关注红山文明传承。 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高蒙河接受《智通财经|古代艺术》专访时表示,观众观展时可以从理解中华 文明起源的角度来理解红山文化。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展品组织中,我们也做了相应的安排,通过展厅正中心的一条" ...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25 13:35
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6500年,是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它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6月25日,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四展——"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开幕,并将于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展出。智通 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彩陶、石雕神人像等共计310件/组文物,汇聚了红山文化最为重要的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超过四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距今约5000-6500年的红山文化中,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中华文明探源工 程"最新成果表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充分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 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此次展览联合了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二十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汇聚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以三百余件文物,阐释 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探究其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何以中国"的 历史之问。 据上 ...
国宝画重点|观象授时 物候循迹——文物里的夏至智慧
Xin Hua She· 2025-06-21 13:08
Core Insights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mmer solstice in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highlighting its historical and astronomical importance as one of the earliest recorded solar events in China [1][3][12] Group 1: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 The Taosi site is recognized as a key archaeological site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longside other significant sites like Liangzhu and Erlitou [1] - The ancient people of Taosi developed a solar calendar, marking the summer solstice as a crucial agricultural time marker [3][6] Group 2: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 The Taos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with a radius of 10.5 meters and 12 observation slits, allowed ancient inhabitants to accurately track celestial movements and define 20 solar terms, which are foundational to the traditional 24 solar terms [3] - The use of a gnomon and a horizontal measuring stick (known as a "gui") complemented the observatory, enabling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shadow lengths to establish a solar calendar [6] Group 3: Cultural Practices - The article describes how ancient people observed natural phenomena, such as the shedding of deer antlers and the emergence of cicadas, to mark seasonal changes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8][10][12] - The concept of "half summer" is introduced, referring to a medicinal plant that grows during this period, symbolizing the transition of seasons and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12]
史前遗址填补中华文明演进缺口
Ke Ji Ri Bao· 2025-06-20 03:07
◎科技日报记者 刘 侠 江 耘 颉满斌 编者按 不久前,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从华夏文明起源到礼乐之邦传承,从早期城市发 展到多元文化交融……历史的画卷被考古工作者勾勒得愈发清晰。即日起,科技日报推出解读"2024年 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报道,带您进入考古一线,感受那些文明探源过程中的科技之力。 同时,考古队也以"治水"为突破口,通过修建木质遗物沉降池与分类工作室,为脆弱文物打造"恒湿恒 温"的微型生态舱。此外,团队采用定期换水、化学加固等科技手段,使这些沉睡万年的木构件保持结 构稳定,尽全力构建了遗址系统性保护体系。 "濛溪河遗址新发现与多学科研究数据清晰展现了百万年人类史关键节点上全新的历史场景,填补了东 亚现代人起源演化研究领域的关键时间、空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空白。"郑喆轩说。 近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 临洮寺洼遗址入选。这些遗址的发现,对于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从长江上游到黄河中游,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这些遗址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中华文 明起源的"时空门"。数万年前的远古 ...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山东泰安揭牌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7 01:31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主场城市活动16日在泰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活动现场,该 遗址公园正式揭牌。截至目前,山东共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公开资料显示,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泰山南麓大汶河两岸,现存遗址范围38.9公顷,包括汶河北岸 22.3公顷、汶河南岸16.6公顷,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大汶口文化上承北辛文化,下启龙山文化,在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地位重要。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出席活动并表示,该省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做好文 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完善保护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大汶口遗 址、岱庙等众多珍贵古迹遗址重焕生机;一批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 注入新动力。 今年,山东精心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推出579项文物宣传活动和54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 传活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推动文化遗产 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孙波说。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不久顺利通过评审,今天正式揭牌,在泰安文化遗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 意义。"泰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 ...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在朝阳举行
Liao Ning Ri Bao· 2025-06-15 00:29
六月十四日,各地游客走入朝阳市慕容街,沉浸式观摩全省各市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果。朝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6月14日,以"聚焦红山文化探源中华文明"为主题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在朝阳举行。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新伟,中国日报社 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包献华分别致辞。 本届大会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辽宁省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靳国卫主持大会。省领导李强、单 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局领导,多国家驻华使节和青年代表,专家学者等出席。 六月十三日,二〇二五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文艺推介展演在朝阳市举行。 乔云飞就红山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建议,一是做好价值阐释、理论创新,深刻揭示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二是关注系统 保护、合理利用,不断提升文物阐释、博物馆开放、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水平;三是促进文化传承、国际传播,打造具有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穿透力 的中华文明标识。 包献华说,内蒙古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深化区域部门联动和多学科联合攻关,全力做好红山文化核心 ...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
Yang Shi Xin Wen· 2025-06-14 05:36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时期房基,屹立5000多年,展现了先民们采用"木骨整塑"技术建造的"三室一厅",其面积达到了5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同时期 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历经5000年的风霜,它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平面布局和高达1米多的墙壁,让我们得以一窥房屋内的烧火台、挡火墙以及门槛等设施。这种"木骨整塑"的房 屋结构,不仅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基础,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6月14日开馆试运行。新馆展陈面积7292平方米,系统陈列1600余件精品文物,聚焦中国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 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绚烂文明图景。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大河村西南,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 遗址,是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参与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直至夏、商奴隶制王朝建立的全过程,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链条完整。 探索宇宙的奥秘,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不懈的追求。5000多年前,居住在大河村的先民就已经展现出了对星空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
凌家滩遗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宝库|访古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06 00:50
凌家滩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凌家滩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有村民挖地时,从地下挖出玉环、石锄、石凿、石铲等,乡 文化站站长李余和闻讯,按规定接手了这批文物,同时上报县文化局和文物所,经县文物所转报安徽省 考古研究所,这座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重要遗址得以被发现。 (原标题:凌家滩遗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宝库|访古) 作者 翟德芳 看完安徽省博物馆以后,我立刻南行,跨过长江,赶往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遗 址。凌家滩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明 提供了重要资料,我曾经看过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的图片,为之心折,早就想到现场看看,实地 感受古人的杰出创造和艺术火花。然而,还是然而,我到达凌家滩时,却见总体建成的遗址考古公园建 筑物关门闭户,游客寥寥,大概也是因为大家正在享受春节美好的假期吧? 在遗址现场看不到什么,我又赶往含山县博物馆。到了这里,我惊喜地发现,"含山县博物馆"这一馆名 还是我大学时的恩师张忠培先生所题。进到馆内,倒是对凌家滩遗址有所介绍,也陈列了一些遗址出土 的陶器,但重要的玉器则几乎全是复制品,令我极其失望。所幸我在安 ...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江河“对话”:盘龙城遗址里的夏商印记
Xin Hua She· 2025-05-24 14:14
它是夏商王朝 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 开启了古代中国的 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 它为长江流域"激活"了青铜文明 推进了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 它曾实证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形成了江河互济的文明结构 它是位于湖北武汉的 黄陂盘龙城遗址 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 如此多闪耀的历史片段 很难集中体现在单一聚落中 特别是王朝都城之外的聚落 而盘龙城正是汇聚了 吉光片羽于一身的璀璨星河 盘龙城遗址 于1954年被发现 1958年被确认为属于商代早期 1974年开始大规模正式发掘 是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地 近期入选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十年以来 表明盘龙城所具有的中心城市的地位 考古工作者持续围绕 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地点的 大范围石头堆积展开新一轮深度探索 并于2024年取得重要收获—— 杨家湾北坡首次揭露 走向和形状较为明确的 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 此类石构建筑为 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 其巨大的体量和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 铜钺 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出土于盘龙城遗址李家嘴2号墓的铜钺 体呈梯状,长方内直,两侧外张 弧器身中部有一大圆孔 圆孔上方及两侧 各饰一组夔(ku)纹 是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