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换脸软件
icon
Search documents
最高法发布案例聚焦利用AI侵权,提出要防止技术向害发展
Xin Jing Bao· 2025-06-12 03:58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新产业(300832)形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涌现,AI技术的独特性能以及对 民事主体权利的影响,需要高度重视。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典 型案例,其中有两起案例涉及利用AI技术侵权的问题。 未经许可利用AI处理使用他人声音,应承担人格权侵权责任 在"殷某某诉甲公司、乙公司等人格权纠纷案"中,殷某某曾为甲公司录制录音制品。甲公司将该录音制 品的音频提供给乙公司使用。乙公司以该音频为素材进行AI处理后形成软件产品,该产品使任意文字 内容都能以殷某某的声音展现出来。乙公司对外出售该产品。丙公司购买该软件产品后,又包装成自有 软件产品提供给用户使用。殷某某发现,一些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的视频中使用的是基于自己声音制作 的配音。经查,上述视频中的配音来源于丙公司的软件产品。殷某某并未授权上述任何公司将自己的声 音或音频作AI处理。随后,殷某某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乙公司、丙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赔礼道歉,以 上三个公司连带赔偿损失共计60万元。 审理法院认为,殷某某声音权益及于涉案AI声音。自然人声音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稳定性,能够给 他人形成或引起一般人产生与该自然人 ...
利用他人肖像供用户“换脸”牟利,软件公司被判侵害肖像权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6-12 03:01
南都讯记者刘嫚发自北京某软件运营公司通过AI技术开发运营"换脸"软件牟利,该公司在未获授权情形 下,利用他人肖像供用户"换脸",法院认定该公司构成侵害肖像权,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3000元。6 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典型案例,上述案例入选。 最高法表示,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AI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领航新兴技术发展的方向。一方 面,AI技术驱动的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涌现,为经济增添了新的引擎,注入了强劲活力。另一方 面,也要注意防止技术无序发展、向害发展。本案中,某软件运营公司利用AI技术供用户"换脸",构成 侵权。而且,随着这类软件逐步增多,客观上会加大个人肖像权受侵害的范围和程度。该公司未经他人 许可使用他人肖像进行商业经营,直接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本案裁判结果提 示相关主体在开发和应用AI技术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并保护个人肖像权等人格权益。 审理法院认为,自然人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未经自然人同意,他人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自然人的肖 像。自然人的肖像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某 软件运营公司 ...
依法惩治人被“挂”、脸被“卖”……最高法发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典型案例
news flash· 2025-06-12 02:12
当前,互联网广泛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展开,人们生活 品质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也按下了加速键。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社会个体高度互联和人 际关系深度重塑,社会变化加剧。在此过程中,充分重视和严格落实民事主体基本权利保障,不仅是依 法实施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新兴技术向上向善发展以及和谐有序社会秩序构建的必然要求。 实践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情形并不鲜见,侵权方式和手段相较于传 统人格权侵害案件也表现出更多的隐蔽性、复杂性,需要准确识别和依法救济。民法典、刑法修正案 (九)回应时代需求,构建完整的人格权规则与制度体系,全面保护公民和法人的人格利益。人民法院 认真落实法律规定,在案件办理中正确适用法律,加强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害人格权的否定和整 治,强化人格权司法保护力度。在此,发布6个典型案例。案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严格落实民法典关于人格权保护等规定,加强人格利益司法保障。民法典设立专编对人格权作出规 定,不仅保护生命权、身体权等基本人格权利,而且保护信息时代中价值已充分凸显的自然人隐私、声 音等人格利益;不仅保护自然人人格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