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炭化小豆
icon
Search documents
九千年前的炭化小豆(考古中国)
Ren Min Ri Bao· 2025-10-25 22:12
更重要的是,这些小豆与黍子、谷子、大豆的伴生出土,证实9000年前黄河下游已形成东亚地区最初 的"谷物+豆类"复合作物体系。豆类作物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其根部的固氮功能还可改良土 壤肥力,与粟、黍等谷物形成生态互补。这种兼顾营养与可持续性的农业模式,展现了我国先民早期的 农耕智慧,也为理解东亚旱作农业的独特性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些看似微小的炭化小豆,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遗址中的房址、灰坑、陶器、石磨盘、石斧等遗迹遗 物共同出土,生动勾勒出9000年前黄河下游先民的生活图景:那时的人们虽然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狩 猎动物获取食物,但已经开始干预物种的"声场",尝试种植特定的植物并逐渐走向定居生活。小高遗址 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小豆研究上,这一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处于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古代先民经济生 活虽仍以采集、狩猎为主,但已经开始耕种和定居生活。小高遗址的发现印证了这一从"逐食而 居"到"定居农耕"的关键转折,为研究东亚农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完整的实物链条。 小高遗址出土的炭化小豆(左)与现代小豆(右)。 陈雪香供图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物的驯化与栽培,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里程碑。当你在餐桌上享用"小豆 ...
山东淄博发现9000年前炭化小豆 比秦始皇早近7000年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10-11 22:38
位于山东淄博境内的小高遗址考古发掘在进入实验室研究阶段后有重大成果: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小豆(赤豆)遗存,较此前国内同类发现又提早约 4000年。 编辑|段炼 易启江 校对|张益铭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大众新闻·鲁中晨报、齐鲁晚报 小高遗址作为典型的后李文化遗址,经联合发掘,揭露出房址、灰坑及陶器、石磨盘等丰富遗存,年代跨越9000至7500年前。通过对891份浮选样品的系 统分析,考古人员从3.2万粒炭化植物中辨识出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等农作物。其中,45粒炭化小豆尤为珍贵,不仅是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小豆证 据,更使中国小豆利用史与日本绳文早期证据并驾齐驱。 此次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揭示了9000年前黄河下游已构建"粟类+豆类"复合作物体系。小豆与黍、粟、大豆的伴生出土,表明先民已掌握作物组合的生 态智慧,通过豆类固氮特性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这一体系比传统认知中"粟黍主导"的农业模式更为复杂,凸显淄博地区在东亚农业文 明进程中的先驱地位。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郎剑锋介绍,小豆在东亚的驯化是长期、多中心的复杂过程。该研究团队对比东亚140余处遗址的小豆遗存,发现黄河流域、日 本、朝鲜半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