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紫砂茶具
icon
Search documents
文化中国行 | 到大学去:传承人“组团创新”,非遗“跨界生长”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树人,也是如此。 当南腔北调的方言在同一个教室里响起,当刻刀、染料、丝线被用来一起完成一件作品,这些从四面八 方聚到大学校园的传承人,让非遗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开始实施,高校加入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10年来,传承人们一批批走入高校,像树木呼吸生长,带动着乡村与城市、 东部与西部文化养料的吸收、循环。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的多所研 培高校,探寻这一个个"树人"的故事。 让"老根脉"扎得更牢 "查缺补漏""巩固技艺""理论熏陶""建立体系",这是多所高校的研培教师们反复提到的几个词。 富春茶社点心类创新品种寿桃酥,蕴含健康长寿的寓意。扬州大学供图 2024年4月,第十七期陶瓷雕塑研修班,学员正在创作。景德镇陶瓷大学供图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介绍,该校从2020年以来共承办了4期非遗戏曲传承人研修班,培训戏种 包括昆曲、京剧、淮剧、徐州梆子戏等。为解决年轻传承群体断层、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脱节等问题, 学校优先选拔20-35岁青年、基层一线从业者。 在谈及研 ...
青年消费账单里藏着文化认同: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非遗+”消费物有所值
"扎染看似简单,其实最考验耐心。"重庆大学的蔡雨洁轻捻着随身携带的扎染布袋说。从兰草等植物中 提取色素,再将布料用皮筋扎出形状,用染料染色,在水质、酸碱度、时间把控等环节的综合作用下, 才成就一块色彩斑斓、图案独特的染布。将手放进染缸的那一刻,奇妙的触感与对未知成品的期待交 织,让蔡雨洁完全沉浸其中。 浙江大学"开源课堂"书法课上,杜江晗会专门设置讲解书法历史和知识的环节。尽管还在浙大读书,但 他已经是学校第二课堂的"小老师"了。除了传承、传播书法文化,杜江晗还是非遗产品的消费者。练习 书法时需要的不同型号的毛笔、纸张、墨水,都在他的消费清单上。大学期间他还学习了篆刻,这项新 的非遗爱好,也会涉及各种材料,"比如篆刻需要练习的石头、印泥、盖印的纸张、印床、砂纸等,开 销比练习书法会更大一些。" "非遗+"链接不同场景,正在撬动消费市场,非遗衍生文创产品、非遗技艺体验、非遗元素服饰等已经 涌入一些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圈。年轻人为什么愿意消费非遗体验或产品?他们在观看、体验非遗时了 解、感受到了什么?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 1382份,其中74.89%受访者曾为非遗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