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光谱卫星
icon
Search documents
描绘从西安到世界的“星”蓝图
Xi An Ri Bao· 2025-05-23 03:45
从秦岭脚下的古老城垣到浩瀚星海的璀璨征途,西安正以商业航天的澎湃动能,在寰宇间绘制一幅跨越 国界的"星"蓝图。 作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这里不仅孕育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北斗导航等国之重器,更以数家商业航天企 业的集群优势,构建起"火箭轰鸣-卫星织网-数据赋能"的全产业链生态。 在卫星通信领域,星展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展测控")以"动中通"技术闻名。所谓"动中 通",即在移动载体上实现卫星通信天线稳定对星,攻克了船舶摇摆、汽车颠簸、飞机高速飞行等极端环境下 的通信难题。 2017年,星展测控通过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国内少数具备航空级产品研发能力的企 业;2020年,其客舱机载卫星通信系统首次在国内民航客机装机,打破国外垄断。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获 授权专利173项,产品远销德国、荷兰、阿联酋等国家,成为全球卫星通信设备领域的"隐形冠军"。 随着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战略,星展测控迅速切入这一新赛道。其研发的FS100型应急无人机,搭载高 通量卫星通信设备与光电吊舱,可在灾害救援中实时回传高清影像,被誉为"空中生命线"。 "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们迅速锁定这一赛道。"星展测控总 ...
从太空“基建狂魔”到数据“变现达人”,商业航天还差几步?
Huan Qiu Wang· 2025-04-29 03:17
多位行业人士指出,目前客户对卫星数据使用量仅占数据总量的一小部分。商业航天领域供需针对性不足,产品 及技术转化率有待提高,企业呼吁建立多维市场交易平台,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应用落地。中科西光航天副总经 理王彦添称,公司高光谱卫星产品数据丰富,在危险气体监测等领域表现良好,应用空间广阔。(陈十一) 传统航天生产依赖人工,耗时漫长。如今,行业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 工艺,将卫星制造划分为12个核心工位模块,大幅提升产能。赛迪研究院报告指出,中国商业航天正快速成 长,"星箭场测用"链条企业已突破技术瓶颈,商业卫星制造进入量产阶段。以千帆星座为例,自2024年8月6日首 批"一箭十八星"发射,至2025年3月12日第五批发射,在轨卫星达90颗。格思航天作为其主要制造商之一,年产能 300颗,随着二期工厂项目落地,未来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年产600颗。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使研 制周期缩短80%,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年产中型卫星可达百颗。国海证券研报预计,截至2025年2月 19日,我国在轨卫星数居全球第二。基于ITU要求与星座规划,2024 - 2030年将是 ...
“每天下线一颗星”商业卫星制造提速 数据潜能如何解锁
以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为例,自首批"一箭十八星"组网卫星于 2024年8月6日发射,到2025年3月12日第五批组网卫星发射,千帆星座的在轨卫星数量增至90颗。 作为千帆星座卫星的主要制造商之一,格思航天目前年产能达到300颗卫星,随着3月公司投资12亿元的 二期工厂项目落地签约,公司未来将具备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卫星年产600颗的产能。 银河航天也表示,卫星智慧工厂中的智慧大脑和柔顺灵巧手臂让卫星研制周期缩短了80%,公司已具备 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可以实现年产百颗中型卫星。 300颗 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后,我们的卫星工厂目前产能达到了每年300颗,基本做到每天下线一颗星。 ● 本报记者 王婧涵 杨洁 "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后,我们的卫星工厂目前产能达到了每年300颗,基本做到每天下线一颗 星。"格思航天副总经理文枚金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通过12个核心工位的模块化生产,现在卫星制 造就像汽车流水线一样。随着二期工厂项目的签约落地,公司的产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不断发展,卫星制造产能快速提升,大规模的卫星星座组网也逐渐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