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通导遥一体化
icon
Search documents
全球首颗高轨商业中继卫星项目在深圳罗湖启动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19 21:04
据罗湖区投资促进局负责人介绍,罗湖选择空天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之一。在平台建设上, 罗湖已搭建空天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 载体;同时布局低空经济示范基地,为企业提供测试验证与场景落地空间。并通过'链主企业+配套企 业'模式,已集聚卫星通信、遥感应用、飞行器制造等领域企业超50家,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 生态体系。 中新网深圳6月19日电 (记者索有为)"天基无界·智联寰宇——2025深圳(罗湖)空天产业大会暨苍宇天基全 球能力发布会"19日在深圳罗湖举办,全球首颗高轨商业中继卫星项目在大会上正式启动。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作主旨演讲。彭程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作主旨演讲时表示,时空信息和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已经呈现出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格局。时空智能将催 生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智慧养老和商业遥感大众化等新质生产力产业。各地应抓紧推进人工智能引导 的通导遥一体化时空智能大众化服务,推动测绘学向时空智能学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为全球 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国际宇航 ...
为中国航天提供“亦庄方案”——专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副局长马朝
le 1 16 tion > F @ t ( 马朝 为中国航天 提供"亦庄方案" ——专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副局长马朝 在商业航天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协同创新是关键突破口。北京亦庄已成立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 中心、商业航天联盟,并联合清华等高校设立重点实验室。"企业可在共性技术平台共享试验设备,研 发效率提升超30%。未来要在通导遥一体化、空天地全域应用上形成标准,让'中国方案'走向世界。"马 朝说。 如何将"上天"的技术转化为"落地"的价值?马朝的答案是:让航天与城市共生。"我们正推动空天信息 与AI、大数据深度融合,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示范场景。"他透露,北京亦庄支持企业开 发天地融通解决方案,推动自动驾驶车辆"走出"封闭测试区;同时联合中国移动等企业,构建低轨星座 与6G网络的协同体系。 除了聚焦国内城市发展需求,国际化也是另一重点赛道。"今年将设立'一带一路'商业航天合作专项, 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市场。"马朝表示。 对于未来空天产业布局,马朝表示,北京亦庄将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打造地标建筑、标杆工 厂。"按照世界一流航天港标准,建设空天街区,加 ...
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合肥举办 中国电科400余项高科技产品体系化集中参展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17 11: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5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5月17日至19日在安徽合肥举办,中国电 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科)聚焦"电磁智感万物,科创慧启未来"主题,打造推出尖端装备、数智体 系、新域新质、电子基础等四大室内主展区及低空经济分展区,携400余项高科技产品体系化集中参 展。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端装备体系 在尖端装备展区,高机动、多功能、防空反导……百余项各型电子信息装备同台亮相,充分展示中国电 科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打造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尖端装备体系。 在数智体系、新域新质、电子基础等展区,系统展示中国电科在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建设、推动实数融 合、加快培育新质战斗力、加速全产业链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总体实力。 做强网信体系顶层设计与应用方面,网信体系板块展示反导预警信息系统、指挥信息系统等方面典型产 品和解决方案,构建全域作战体系的数字底座。数字经济板块展示了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一网统管、 数字交通、司法数据与金融风险、数字纪检、数字工厂等典型应用场景。 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上,中国电科多型雷达集中亮相。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
从太空“基建狂魔”到数据“变现达人”,商业航天还差几步?
Huan Qiu Wang· 2025-04-29 03:17
多位行业人士指出,目前客户对卫星数据使用量仅占数据总量的一小部分。商业航天领域供需针对性不足,产品 及技术转化率有待提高,企业呼吁建立多维市场交易平台,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应用落地。中科西光航天副总经 理王彦添称,公司高光谱卫星产品数据丰富,在危险气体监测等领域表现良好,应用空间广阔。(陈十一) 传统航天生产依赖人工,耗时漫长。如今,行业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 工艺,将卫星制造划分为12个核心工位模块,大幅提升产能。赛迪研究院报告指出,中国商业航天正快速成 长,"星箭场测用"链条企业已突破技术瓶颈,商业卫星制造进入量产阶段。以千帆星座为例,自2024年8月6日首 批"一箭十八星"发射,至2025年3月12日第五批发射,在轨卫星达90颗。格思航天作为其主要制造商之一,年产能 300颗,随着二期工厂项目落地,未来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年产600颗。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使研 制周期缩短80%,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年产中型卫星可达百颗。国海证券研报预计,截至2025年2月 19日,我国在轨卫星数居全球第二。基于ITU要求与星座规划,2024 - 2030年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