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42章经
icon
Search documents
我不给人做产品,给 Agent 做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6-29 14:48
本文来自 Grasp 创始人雷磊的播客及分享,有删减。 曲凯: Agent 今年这波热潮其实是 Manus 带起来的,到现在为止,各种 Agent 大家已经投得不少了。那下一个热点可能在哪里? 在这个服务主体转移的过程中,人类和 AI 的行为模式确实存在区别。 我们觉得可能是 Agent Infra。 正好雷磊现在做的 Grasp 就是一个给 Agent 用的浏览器。你是怎么想到要做Agent Infra 的? 雷磊: 首先,我相信未来 Agent 的数量会不断增加,至少会达到现在 SaaS 数量的几千倍。 而且 Agent 能直接交付结果,因此它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员工,我们应该把它视为像人类一样的终端用户。但因为 Agent 与人类的形态截然不同,所以当下互联网的 很多基础设施都是不适合 AI 使用的,都需要为 Agent 重构一遍。 那基于这两点,Agent Infra 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机会。 曲凯: 那未来 Agent 和人类到底会怎么协作?你提到说 Agent 和人类完全不同,具体有哪些体现? 雷磊: 现阶段大家普遍认为 Agent 是为人类服务的,但在我看来,未来应该是人类为 Agent 服务,因 ...
活动报名:Agent Infra 领域里的下一个大机会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6-15 13:53
具体报名信息请见下方海报。为保证小型、私密的活动交流氛围,本次活动限 50 人(非投资行业),我们 会优先通过回答更认真、跟我们背景更匹配的朋友,具体通过情况请以工作人员通知为准。 期待和大家见面! 不过雷磊对于「给 Agent 做产品」这件事,还有很多播客节目中承载不下的观察和思考。 所以下周六(6/21)下午,我们会在北京组织一场线下活动,邀请到包括雷磊在内的两位长期在第一线实践 的创业者朋友,带来他们对 Agent Infra 的深入观察和方法论。 活动中,我们会展开讲讲从「给人做产品」到「给 Agent 做产品」的演化路线、Agent Infra 有哪些值得重写 一遍的机会、为什么 Agent 需要自己的 browser、做 browser use 的实践和方法论,以及 Agent 长期记忆问题 的解决方案和进展等话题。 自今年年初以来,Agent 赛道的热度持续了好几个月。有非常多各种方向和概念的 Agent 项目已经拿到融 资,而很多人也已经开始思考: 下一波机会,会出现在哪里? 我们看到的新机会之一,就是 Agent Infra。 这次我们请来了 Grasp(一款给 Agent 用的浏览器) 创 ...
抱着“不做就会死”的决心,才能真正做好全球化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6-15 13:53
本文来自 PingCAP 联合创始人兼 CTO 东旭的内部分享,有删减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的。—— 王兴 我们创业这一路上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可能最重要的就是那么几个决定,以及,有些事情就不要决定。 那做海外市场,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创始人心态的转变。 要看它对你来说是一个战略还是第二曲线的尝试,而战略的最好定义就是「不做就会死」。只有当你觉得 这件事不做会死的时候,才能把海外市场真的做好。 在尝试全球化的时候,我们踩了很多坑,回头复盘,核心原因就是那几年在国内太舒服了——客户收入不 错、经济环境不错、也拿了很多融资。 就是因为国内的业务很好,所以就没想过失败了怎么办,就每次去美国都当是出差,转两圈就回来了。 所以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把全球化当做一个「不做就会死」的事。 第二个错误,就是说我们要「出海」。 「全球化」和「出海」这两个词听起来差不多,但其中的区别真的大了去了。 在 2017 年的时候,我们说要做「出海」。 所以当时我们意识到,全球有两个企业软件高峰,一个叫中国,一个叫美国(硅谷)。这两个地方的案例 都有各自的辐射效应。比如我们现在在 ...
张津剑:投资中的频率与频谱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6-08 08:11
有趣的是,人工智能正通过不断演进的注意力机制,变得更专注、更目标导向、更具长期思维;而人类却在汹涌的生成式内容中愈发迷失,变得迷茫、割裂,碎 片化。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本质上是因为 AI 和人类的注意力机制截然不同。 信息越密集,对注意力的要求就越高,能耗也越大。然而,AI 消耗的是算力,可以通过增加计算单元做加法;人类消耗的则是心力,只能靠聚焦与克制做减法。 前者容易,后者难。 自从那篇著名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问世以来,Transformer 架构不仅首次赋予了机器 Attention、推动了 AI 技术的飞跃,也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对注意 力机制的研究,促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对信息的感知与理解。 特别是随着世界运转速度的加快,保持专注和收拢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的注意力机制正在逐渐失效,甚至崩溃,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 结果是,世界的分化程度日益加剧。 这种分化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包括宏观的地缘政治、中观的贫富差距,以及微观的夫妻关系。 过去,人们能够在面对波动时进行独立判断,之后形成共识,然后携手共渡难关,形成「你好我也好,你差我也 ...
Agent 开发的上半场: 环境、Tools 和 Context 如何决定 Agent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4-27 14:10
23 年 4 月以 AutoGPT 为代表的那一波里,Agent 更像是一个玩具,demo 都很炫,但实际应用价值很有限。 经过两年的发展,这波 Agent 确实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为大家带来价值了。 曲凯: Agent 是当下绝对的风口。关于 Agent 这个话题,我自己有一些核心在思考的问题,相信也是很多人同样会有疑问的地方。所以今天我们请来了长时间对 Agent 有研究和实操的文锋,想就这些问题展开一些讨论。 首先我想问,到底怎么定义 Agent? 文锋: 我认为最好的就是 Anthropic 的定义:Agent 是让模型基于环境反馈去使用工具的一个程序。 曲凯: 那你怎么看最近这波 Agent 热? 文锋: 这波 Agent 跟过去非常不一样。 之所以会有这种跃迁,一是因为底层模型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结合了 RL 之后,以 o1 为代表的模型还赋予了 Agent 长思维能力。 二是因为 Agent 的工程侧和产品侧也有很大的突破,主要表现就是大家更知道该怎么给 Agent 构建一个合适的 Context,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了。 曲凯: 怎么理解这个 Context? 文锋: ...
一堂「强化学习」大师课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4-13 12:02
吴翼: RL 是机器学习这个大概念下一类比较特殊的问题。 曲凯: 今天我们请来了国内强化学习 (RL) 领域的专家吴翼,吴翼目前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助理教授,他曾经在 OpenAI 工作过,算是国内最早研究强化学习的人之一,我们今天就争取一 起把 RL 这个话题给大家聊透。 首先吴翼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 RL? 传统机器学习的本质是记住大量标注过正确答案的数据对。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让机器学习能分辨一张图片是猫还是狗,就要先收集 10000 张猫的照片和 10000 张狗的照片,并且给每一张都做好标注,让模型背下来。 上一波人工智能四小龙的浪潮其实都以这套框架为基础,主要应用就是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图 像识别等分类问题。 这类问题有两个特点,一是单一步骤,比如只要完成图片分辨就结束了;二是有明确的标准答 案。 但 RL 很不一样。 RL 最早是用来打游戏的,而游戏的特点和分类问题有两大区别。 第一,游戏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动作和决策。比如我们玩一个打乒乓球的游戏,发球、接球、回 球,每一个动作都是非标的,而且不同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 第二,赢得一场游戏的方式可能有上万种,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 ...
一堂「强化学习」大师课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4-13 12:01
曲凯: 今天我们请来了国内强化学习 (RL) 领域的专家吴翼,吴翼目前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他曾经在 OpenAI 工作过,算是国内最早研究强化学 习的人之一,我们今天就争取一起把 RL 这个话题给大家聊透。 首先吴翼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 RL? 因此,RL 其实更通用一些,它的逻辑和我们在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逻辑非常接近。比如我要去美国出差,只要最后能顺利往返,中间怎么去机场、选什么航 司、具体坐哪个航班都是开放的。 但 RL 很不一样。 RL 最早是用来打游戏的,而游戏的特点和分类问题有两大区别。 第一,游戏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动作和决策。比如我们玩一个打乒乓球的游戏,发球、接球、回球,每一个动作都是非标的,而且不同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结 果。 第二,赢得一场游戏的方式可能有上万种,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所以 RL 是一套用于解决多步决策问题的算法框架。它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一步的具体决策也不受约束,但当完成所有决策后,会有一个反馈机制来评 判它最终做得好还是不好。 吴翼: RL 是机器学习这个大概念下一类比较特殊的问题。 传统机器学习的本质是记住大量标注过正确答案的数据对。 ...
世界怎么就「东升西落」了?聊聊二级市场与 DeepSeek+Manus 的热潮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3-30 22:25
「东升西落」的叙事 曲凯: 最近我又来美国了,发现市场真是变化太快,这边突然有人开始提到一个所谓「东升西落」的叙 事。 莫傑麟: 对,二级市场今年 1 月以来一直在演绎这个剧本,但其实 24 年就已经在为这个叙事做铺垫了。 24 年美国的宏观环境和各项经济数据都比较好。他们一方面非常重视 AI,在所有前沿创新上也一直绝对领 先,另一方面又凭借美元的强势吸引着全球的投资。 但今年 Trump 上台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Trump 在关税、财政支出上都做了很多调整,一套大刀阔斧去杠杆的动作下来,大家关注的重点从 AI 转向 了宏观问题,也对未来多了很多不确定性。 又因为过去几年,美国股市一直走高,投资人的预期已经被拉得很满。所以大家现在极度厌恶风险,股市 就会出现剧烈的震荡。 而今年的中国刚好是美国的镜像。 其实国内的股价从 24 年开始就有回升,但并不明显,直到今年 DeepSeek 的发酵才彻底引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家之前对于中国科技行业和宏观环境的预期都太低了。 曲凯: 对,我觉得「东升西落」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判的回归,之前大家确实过于低估国内 AI 了,而 DeepSeek 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所 ...
世界怎么就「东升西落」了?聊聊二级市场与 DeepSeek+Manus 的热潮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3-30 14:25
「东升西落」的叙事 曲凯: 最近我又来美国了,发现市场真是变化太快,这边突然有人开始提到一个所谓「东升西 落」的叙事。 莫傑麟: 对,二级市场今年 1 月以来一直在演绎这个剧本,但其实 24 年就已经在为这个叙事做 铺垫了。 24 年美国的宏观环境和各项经济数据都比较好。他们一方面非常重视 AI,在所有前沿创新上也一 直绝对领先,另一方面又凭借美元的强势吸引着全球的投资。 但今年 Trump 上台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Trump 在关税、财政支出上都做了很多调整,一套大刀阔斧去杠杆的动作下来,大家关注的重点 从 AI 转向了宏观问题,也对未来多了很多不确定性。 又因为过去几年,美国股市一直走高,投资人的预期已经被拉得很满。所以大家现在极度厌恶风 险,股市就会出现剧烈的震荡。 而今年的中国刚好是美国的镜像。 其实国内的股价从 24 年开始就有回升,但并不明显,直到今年 DeepSeek 的发酵才彻底引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家之前对于中国科技行业和宏观环境的预期都太低了。 曲凯: 对,我觉得「东升西落」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判的回归,之前大家确实过于低估国内 AI 了,而 DeepSeek 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
硅谷顶尖孵化器奇遇 | 42章经
42章经· 2025-03-09 20:53
美国顶级孵化器 HF0 为什么有效 曲凯: 所以你的经验就是硬讲。 Joe: 是的。 曲凯: 明白。美国有很多孵化器,甚至很多基金都在搞孵化。 如果有国内的创始人有兴趣去美国的孵化器,根据你自己的体验,你觉得他们该去吗?又该怎么选? Joe: 我是觉得 HF0 跟其他孵化器都不一样。 曲凯: 你们只用了 3 个月的时间就把收入翻了 10 倍,其中一个重要的契机是你们去年 9 月参加了美国顶尖 的孵化器 HF0。 我想好奇先问下,英语水平会限制你们的表达和造成一些问题吗? Joe: 肯定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我觉得沟通中的很多问题,本质上可能并不是语言的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和另外一个中国公司合作,他们不懂我们的技术,我们也不懂他们的技术,但双方 去讨论 怎么整合 API,必然会出现的一个情况是:前半小时你觉得对方是个傻子,对方也觉得你是个 傻子。 我是觉得在沟通深入到一定程度之前,大家就是很难相互理解。只不过当我们用英语跟别人交流的时 候,往往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自己英语不好,然后就不自信了。 HF0 一直说自己不是一个 accelerator,而是一个 residency。 它非常强调一个名词叫「c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