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旧

Search documents
上海古建筑日均“行走”10米 7500吨石库门建筑群完成归位
Yang Shi Xin Wen Ke Hu Duan· 2025-06-08 07:56
上海张园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种类最多的石库门建筑群。2018年,张园开启保护性修缮工作,为了保护张园石库门 建筑群不受到地下空间建设施工的影响,当地将部分石库门建筑群进行了"搬家"。今天(6月7日),上海张园7500吨石库门建筑群"华严里"整体归位已经完 成,这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组团式石库门建筑群归位工程。 总台记者宁婉婷:一走进张园东区,最醒目的连片石库门就是我身后的"华严里"。通过一段延时画面可以看到整个建筑归位的过程,从5月19日启动归位以 来,"华严里"以日均10米的速度"行走",现在,整体归位已经完成。 432个机器人 助力石库门建筑"回家" "华严里"是由三栋石库门建筑组成,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给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整体搬家归位,一共分几步呢? 首先把老建筑临时固定在地基基础上,可以简单理解为给老建筑底部加一个托盘,用千斤顶将整栋建筑顶起,安装上这些步履移位机器人,也就是我们看到 的这些"脚"。这里一共安装了432个小型步履移位机器人,不到10平方米就有一个,每一个机器人由竖着的液压千斤顶,以及横着的水平液压装置组成,既 可以承重,也可以前后移动;两个机器人为 ...
一砖一石,留下历史的印迹|文物修复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19 00:46
作者 唐浩莹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砖石来建造房屋、城墙、陵墓等建筑。中国传统建筑 中砖和石材的使用,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为传统建筑文化谱写了精彩的篇章。 (原标题:一砖一石,留下历史的印迹|文物修复) 苏州虎丘塔:给中国版"比萨斜塔"做"保养" 苏东坡有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位于苏州市西北郊的云岩寺内,是一座七层八角形、以砖结构为主的仿木构楼 阁式砖塔。它建于五代后周至北宋建隆二年,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明代以来,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虎丘塔塔体倾斜,倾斜角度为3度,故被称之为"中国的比萨斜 塔"。 1953 年,虎丘塔发生局部坍塌,苏州市政府随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勘查,并开始了以刘敦桢先生为主 的抢修加固方案研究。为了稳固宝塔,此次修复中用钢筋混凝土在塔身每层加三道箍筋进行加固。 第一次修复前塔身出现裂缝 第一次修复前塔顶出现大洞 第一次修复时的全景 第一次修复中对钢箍进行衔接 第一次修复中塔身平座处箍筋加固 第一次修复中塔身倚柱处箍筋加固 第一次修复后的全貌 但是,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塔身后,实际上是增加了塔身的重量,原有的地基基础承载能力和平衡状态就 出 ...
我在图书馆修古籍
Ren Min Ri Bao· 2025-05-05 22:17
这本《微相入:妙手修古书》是我在首都图书馆从事16年修书工作后写下的关于古籍修复的故事。我尝 试用散文的叙述方式,分别从劫、器、纸、修、缘五个部分介绍修书这项传统技艺。 图为《微相入:妙手修古书》书中插画《书香与花香》。 王 岚供图 古籍修复,是一个古老而小众的行业。 许久以来,售卖书籍的书肆、书坊和字画装裱店也兼做修书生意。修书人,是传统手工业者中的一员。 新中国成立后,拥有一定古籍藏量的博物馆、图书馆专设有修书岗位。近些年来,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的 《微相入:妙手修古书》:王岚著绘;北京大学出版社出 版。 加强,古籍修复渐为人知。 提到修书方法,至今,我们仍遵循着1400多年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记载:"书有毁裂……裂 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补。"意思是说,撕出如薤叶般窄 小的纸条,用以修补书中断裂。"微相入"一词精辟、准确地描述了补纸与书页粘接、微微相搭的状态, 修补痕迹难以察觉,体现了修复师精细入微的操作,与今日文物修复理念所倡导的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 原则亦相契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我国古代典籍文献浩如烟海。自造纸术发明后,纸张承载着华夏文明一路走到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