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

Search documents
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绝活·特别策划)
Ren Min Ri Bao· 2025-07-06 22:52
金属文物修复 考古探掘 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孙智彬:考古探掘分为勘探和发 掘。考古工作者要根据地形地貌综合研判,找准定位,确 定探孔位置。在工作面发掘时,要根据不同土质、土色、 包含物等因素划分堆积单位,从上往下、从晚到早依次发 掘。 图为参赛选手在进行考古勘探。 金属文物修复师赛区,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位于四川泸州合江县黄氏坝沙溪口的考古探掘赛场全景。 黄建伟摄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对于金属文物,不 同制作工艺和埋藏环境会引发不同病害,修复时必须研究 病害的根源和机理,修复重点在于提高其整体稳定性,并 进一步恢复其艺术价值。 图为参赛选手在修复金属文物。 图为参赛选手在清洁书画文物。 陶瓷文物修复 韦荃:陶瓷文物容易破碎,所以很多出土的陶瓷文物都需 要修复。由于长埋地下,陶瓷文物会受到各种病害影响。 修复时,要仔细研究病害的原因,才能形成合理的方案并 完成整个修复过程。 图为参赛选手在修复陶瓷文物。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张立方:木 作文物修复传统上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修复的是 建筑结构体系,小木作修复是以装饰性构件为主。修复 时,修复人员脑海中既要有文物的整体结构,也 ...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实战显真功 新生代修复力量接续传承
Yang Shi Wang· 2025-07-05 22:12
央视网消息:7月5日,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正式拉开帷 幕。本届大赛是迄今为止文物行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共设6个比赛项目,比赛时长设定为15或16个小时。其中,在金属文物 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和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的比赛中,选手在赛前并不知道修复对象是什么、又存在什么样的病害,每位参赛者都面临独一无二的挑 战。 在本次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上,参赛选手的年龄上至59岁,下至19岁。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场竞技、切磋交流、学习互鉴。最年轻的参 赛者是大二学生张玥,年仅十九岁的她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精湛的木作文物修复技艺首次闯入全国性大赛的赛场。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学生 张玥:上大学之后我就选择了古建筑这个专业,咱们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人传播。我要精进自 己的技能,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手艺,更好让大家了解这个行业。 来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吕蕊参加的是陶瓷修复项目的比赛,她的"考题"是一件南宋时期的青白釉刻花婴戏纹深腹碗。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文物修复师 吕蕊:它的难点主要在于一共破碎成了九 ...
唐代龙首修复记
Ren Min Ri Bao· 2025-06-06 23:08
工作人员在修复研究唐代龙首。 以上图片均为刘勇提供 修复后的唐代龙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陶瓷玻璃考古实验室张鋆博士对龙首烧成温度进行了取样测试。测试发现,龙首的 烧制温度约为686摄氏度。在对颜料成分进行扫描分析后,发现紫黑色为含锰颜料、红色为朱砂颜料、 绿色为含铜颜料、白色为含铅颜料。接着,使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对龙首碎块进行了观察,发现龙首胎体 内含有秸秆和碎陶块,甚至还在10号龙首牙齿部位发现了陶工的指纹。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许琼副研究员团队对龙首表面元素分布进行了测试分析,发现龙首表面大面 积含铅,确定龙首表面施了一层白色彩绘。同时发现,眼珠的黑色颜料含锰,眼线的绿色颜料含铜,眉 毛与眼珠结合处的红色颜料含汞。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张雪雁副研究员团队对9号龙首进行了断层扫描,分析 发现,9号龙首是先塑造了龙首上颌和鼻子,再以这个部分为支撑,塑造了眼睛和额头。 可以看出,唐代工匠在制陶、彩绘工艺、雕塑技艺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不过,面对上百块龙首 碎块,如何拼接也是很大的挑战。 之前已经有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出土蚌龙虚拟拼接的研究基础,我们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宋 维 ...
3米多长巨幅贺幛修复完成 这项失传已久的传统工艺成功还原
Yang Shi Xin Wen· 2025-06-06 06:45
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获悉,体量较大的纺织品文物"丝绣郭子仪拜寿贺幛",经过四年精心努力,已于近期修复完成。 修复过程中,不仅恢复了文物原貌,文保专家还成功还原出一项失传已久的传统工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王丹:它是缎面的幛子,蚕丝线很细,但是特别容易断。用这种铺针法,把它的位置一针针 固定住,行距大概在1.5毫米,按照国际的修复理念叫作"远看一致近观有别"。 除了遵循国际修复理念,文保专家还首次采用改进的精工织补方式,对残缺部位进行修复。 这件民国时期的"丝绣郭子仪拜寿贺幛",长3.49米、宽1.2米,为陕西洛南县博物馆收藏,是具有当地特色的纺织精品。由于这件文物属于实用品,历史上留 下大面积污损,各种病害180多处,不及时修复,文物很难保存下去。如果放大看细节,会更加明白文保专家4年来细致入微的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王丹:清宫造办处的记录里有这种穗子,但是没有人会编它,我们只能做实验。它是一个两 面双向又回旋勾头的编织方式。 针对大面积污染物,文保专家创新采用复合生物酶分解,效果相当于药物的靶向治 ...
金光再现: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与它的守护者们︱文物修复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26 00:55
(原标题:金光再现: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与它的守护者们︱文物修复) 作者:颜歆窈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现状(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坐落在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崖,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 1174~ 1252 年间)。造像龛高 7.7 米,宽 12.5 米,占崖立面面积88平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 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千手观音造像。 2008 年 5 月汶川大地震后,川渝一带的文物安危引发了国内外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关注。时任国家文物 局局长的单霁翔在对大足石刻文物保护情况进行调研时,要求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 复工程"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千手观音造像正射影像图(修复前) 经过千年岁月的千手观音造像早已百病缠身,更因地震影响面临损毁的风险。由于集多种材质于一体, 加上工艺叠加、环境潮湿等因素,造像的破坏程度非常复杂、病害程度十分严重。从表面贴金层、彩绘 层,到石质胎体部分,岩体疏松剥落、雕刻品断裂,表面敷贴的金箔变色、起翘、脱层剥落,一些金箔 甚至一触即碎。 从左到右分别为:局部修复前,局部揭金后胎体断裂、残缺,局部胎体修复后 千手观音造像的保护修复工作刻不容 ...
2025年江苏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举行
Xin Hua Ri Bao· 2025-05-18 23:51
历经11个小时的工作,3块稍大的瓷片,6块稍小的瓷片,在扬州博物馆陶瓷文物修复师周旋的手 中,被恢复成一件"清粉彩折枝花卉纹盘"。"陶瓷文物修复"项目的比拼,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按无痕 修复要求完成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并同步编制该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和修复报告。周旋首先用石膏制作 了这件粉彩盘缺失的部分,用胶粘剂粘接,恢复盘子原貌。接下来,她根据花卉的图案和色彩,在补配 的石膏上描画花纹。最后的步骤,是给补配补绘的部分加上一层仿釉涂料,使其和瓷器光泽相近,重现 了这件"清粉彩折枝花卉纹盘"的风采。 在校园内比赛的同时,句容市华阳街道新生村,商周时期南城上遗址之上,参加"考古探掘"项目比 拼的选手们正使用洛阳铲取土,根据所取土样的土质、土色和结构判断地层堆积情况。南京博物院考古 部研究馆员朱国平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要求选手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个探孔的钻探,绘制布孔图,完 成探区地下堆积勘探记录。"项目考核的是选手考古勘探技能,看他们是否具有一双慧眼,判断地层之 下埋藏的'秘密',并展现对《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规范化应用。" 碎裂的唐代铜镜在他们的手中破镜重圆,碎成几瓣儿的粉彩瓷盘在他们的手中重获新生……5月18 日, ...
从细节探秘遗珍:现代科技如何唤醒青铜古韵?|文物修复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09 00:58
(原标题:从细节探秘遗珍:现代科技如何唤醒青铜古韵?|文物修复) 作者 朱紫璇 从兽面纹青铜斝到凤鸟纹提梁卣,从镂空青铜盒到汉代薄壁青铜盆,它们或破碎,或锈 蚀,但正是在这残缺与破败之中,青铜器修复师们开始了与古器的对话。 兽面纹青铜斝:可拆卸的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早年入藏一件青铜器,表面有兽面纹与龙纹,纹饰清晰精美,腹器内刻有铭文,自命 为"盂"。这只"盂"虽然外形完整,表面没有明显残缺破损的痕迹,但形状怪异,不合常理,因此当年入 藏时品名暂定为"盂"。 兽面纹残斝 上博修复师张珮琛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发现,这只看似完整的"盂"有 6 处人为干扰的痕迹。青铜器 底部的 4 处痕迹中有 3 处为等边三角形,正是对应三足酒器的位置,说明原本底部有三足。而且更令人 吃惊的是,那自命为"盂"的铭文竟是后人将底部切割下来刻上文字后再焊接回去的。"改制"文物一直是 旧时古董行业的潜规则操作,因为有铭文的青铜器总可以卖个好价钱,因此旧时的古董商经常做这样的 事情。 CT扫描影像 虽然青铜斝"病害"已经找到,但修复过程仍是一波三折。因原器三足二柱全部缺失,国内出土虽有类似 器型,但因体型比例、纹饰风格差异太大,没有找到适合 ...
这群年轻人,给文物当医生(文化中国行)
Ren Min Ri Bao· 2025-05-02 22:01
图①: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文物专家"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检 测古建外檐渗漏情况。 北京考古研究院供图 图②:参加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青 年"文物医生"。 上海博物馆供图 图③:"文物医生"陈仲寅在柬埔寨大吴哥城的王宫遗址记 录块石编号。 陈超军摄(人民视觉) 图④: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医生"对文物进行清理。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依靠黑科技,古建延年益寿 本报记者 施 芳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历经风霜雨雪和暴晒,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有群青年"文物医生",能够利用多种设备,给古建"做体检、查病因、治未病"。 过去判断古建病害,主要靠有经验的老师傅用锤子敲击木柱。敲击声音清脆,说明木材比较密实;声音 发闷,可能存在局部空鼓。但是,即便经验丰富的工匠,也难以准确判断"病灶"的具体位置、腐朽程 度。 张 远摄(影像中国) 人生病了要看病,文物若是"受伤"或"生病",应该如何处理?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就是治疗文物病害, 为残损器物恢复原貌,令古老遗址找回往昔光华,他们也便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头衔——"文物医生"。 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青年"文物医生",他们在传统与创新 ...
莫高窟里 毫厘之间坚守匠心
Yang Shi Wang· 2025-05-01 00:04
央视网消息:每年各种假期,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都是旅游目的地大热门。这里的壁画与彩塑技艺精湛、风格多样,反映了古代社会 生活的多重样态,也见证了古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然而,历经千年,不少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病害。如何让这些千 年珍宝延续生命?"文物医生"又需要哪些技能? 他是刘涛,年过花甲后,他更加注重锻炼,几乎每天都要遛弯,他也会主动帮助妻子承担更多家务,买菜、做饭。但是,当他推开莫高窟 的大门后,他是资深的文物修复专家,他的双手可以打败时间,延续历史。 莫高窟55号窟内,退休后又被返聘的刘涛依旧坚守在一线,和徒弟们一起对窟内起甲、地仗层脱落、酥碱等多种病害的壁画进行修复。 敦煌研究院里,每一个文物修复师都有一个自己的百宝箱,刘涛的箱子里藏着的近百种工具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刚工作的 时候,修复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工具可用,大家就针对病害到处找,自己动手做。三十多年来,他反复琢磨尝试,才攒下这满满一箱。注胶他用 医用针管加上洗耳球来精准控制滴量,除尘他用最软的羊毛款腮红刷,至于木质、铁质的修复刀,他做了上千把,不断地精益求精。 方寸之间,精雕细琢。日复一日、从早到晚的"面壁"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