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持续发展

Search documents
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极地区域不应被“遗忘”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21 03:23
图1. 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关键气候要素的条件和变化 该项研究同时量化了极地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显示,所有17个可持续 发展目标都可能受到极地区域的影响,平均远程遥相关效应评分范围从5.9到8.8。其中,气候行动关联 强度最高,凸显极地作为气候临界要素聚集区,对全球气候系统与SDG整体进程的牵动效应。紧随其后 的是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陆地生物和水下生物,表明极地区域在水资源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 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具有重要全球意义。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蔡琳)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人员通过系统论证极地 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发现极地区域可能已经成为限制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 续发展目标的"短板"。并提出了针对冰冻圈全球气候效应和考虑极地特点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指 标,认为通过强化全球协同治理和采取有力行动,可将极地区域转化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 擎。 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联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郭华东院士、中 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程国栋院士、清华大学陈德亮院士等共同完成,相关 ...
极地或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短板” 科学家呼吁强化治理采取行动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20 09: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极地区域有何地位和作用?中 国科学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指出,极地区域可能已成为限制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的"短板"。他们认为,通过强化全球协同治理和采取有力行动,可将极地区域转化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引擎。 记者5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李新研究员联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 郭华东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程国栋院士、清华大学陈德亮院士等,提出了针对冰 冻圈全球气候效应和考虑极地特点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指标,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 然-通讯》发表。 地球三极增温趋势明显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李新研究员介绍说,极地区域对气候变化相对敏感,其环境变化对当地和全球 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目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中,极地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这一忽视主要源于政策层面的传统偏见,即认为那里人口稀少、其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上微不足道,对全 球可持续发展努力的贡献很小。 北极、南极和"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关键气候要素的条件和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 ...
极地区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多重要?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
news flash· 2025-05-20 04:29
近日,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对于"极地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地位和作 用"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显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目标都可能受到极地区域的影响,极地 区域可能已经成为限制全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短板"。(央视) ...
全球金融论坛|清华五道口焦捷: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推动全球共同繁荣
Zhong Guo Jing Ying Bao· 2025-05-17 09:36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在开幕致辞时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深刻变革的世界经济 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革新,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已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 同繁荣的关键路径。 焦捷说,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碎片化加剧,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全 球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困境与分化风险。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剧,全球金融稳定风险 显著增加。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加强经济金融稳定以提高韧性意义重大。 他进一步阐述称,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 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并正从全球治理的规则追随者逐步 转向制度改革者。中国致力于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本报记者 陈晶晶 深圳报道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如何加强经济金融稳定以提高韧性? 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5月17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开幕。本次论坛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 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旨在搭建全球政、学、商界精英的高端对话平台,汇聚全球智慧,共谋合作新 篇。 当前,中国正以 ...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焦捷: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
Zheng Quan Ri Bao Wang· 2025-05-17 04:26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深刻变革的世界经济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革新,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已成 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路径。"焦捷表示。 (编辑 张伟) 图片来源: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碎片化加剧,不稳定 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经济面临着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困境与分化风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全球贸易秩序面临新的严峻挑 战,对国际经济循环造成阻碍。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剧,全球金融稳定风险显著增加。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加 强经济金融稳定以提高韧性,意义十分重大。 焦捷表示,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 理,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倡导者;并正从全球治理的规则追随者逐步转向制度改革者。中国致力于以高质量发展的确 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当前,中国正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增长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是"国之大 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系统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 ...
开放科学实现可持续需要做什么
Bei Jing Shang Bao· 2025-03-28 18:13
Core Viewpoint - Open science is emerging as a transformative paradigm in research,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open sharing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address global challenges [1][2][3] Group 1: Importance of Open Science - Open science is essential for enhancing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allowing science to benefit society [1] - The necessity for open science is increasingly urgent due to global sustainability demand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 [1][2] - Open science represents a shift from traditional research paradigms, advocating for open access to research results and data [1] Group 2: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 The current era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interconnected challenges that cannot be addressed by individual countries or laboratories alone [2] - To promote open science, it is crucial to improve policy environments, share experiences, and create frameworks that support open science initiatives [3] - Establishing a global scientific community is vital for addressing challenges like climate change and health crises, necessitati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large-scale scientific projects [3] Group 3: Mechanisms for Open Science - Enhancing the sharing of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open sharing platforms can improve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3] - Open sharing is viewed as a potential accelerator for increasing research efficiency, speeding up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fostering cross-national collaboratio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