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

Search documents
王辛未:全球南方如何突破“科技小圈子”?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7-06 23:08
阵营对抗进一步边缘化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创新需求。个别国家将科技竞争异化为阵营对立,采取了更具 保护色彩的科技政策,由此造成国际合作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而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逆全球化逐 渐抬头等多重影响下,全球南方国家的创新发展需求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脱节,国际科技合作的整体氛 围遭到破坏。 来源:环球时报 据彭博社7月4日报道,美国正计划限制向马来西亚和泰国出口由英伟达等企业生产的AI芯片。这一举 措,不仅凸显了国际科技领域日益明显的阵营化趋势,更折射出科技发展壁垒带给全球南方国家的现实 冲击。虽然联合国《未来契约》早已明确,"为全球科学技术发展与合作营造和促进建立一个开放、公 平和包容的环境,包括积极建立对科学的信任和全球创新合作",然而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当前正面临三 重困境:保护主义的政治操弄、国际治理的制度性缺失,以及阵营分化带来的合作减少。摆脱这些困 境,需要全球南方国家携手构建包容、共享的科技发展生态。 保护主义正严重扭曲国际科技创新链。华盛顿加码奉行"美国优先",通过胁迫盟友构筑排他性技术联 盟,并将技术壁垒扩展至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国际科技发展等议题的重要性被稀释,地区数字基 础设施建设等联通要 ...
怀柔科学城“聚科研气”成效不断显现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6-22 01:41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怀柔科学城"聚科研气"成效不断显现 大科学装置的密集建设,能催生各装置之间的协同效应。今年3月,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在 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这个被誉为"生命观象台"的大科学装置,能横跨10个数量级的时间和空间尺 度,实现从人体到细胞,再到蛋白质分子的多模态、长时间观测。"我们的邻居都很强大!"北京大学博 雅特聘教授、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陈良怡对接下来的科研工作充满期待。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几个线站能为生物样本检测提供关键助力,不远处正在建设的人类器官生理病理 模拟装置将开展类器官研究,北大怀密医学中心也将落地……"陈良怡表示,依托这样强大的"朋友 圈",科研团队能很方便地进行密切合作,共同产出高质量成果。 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目前,怀柔科学城已累计突破核心技术51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29项。怀 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怀柔区副区长兰雄景介绍,随着科学城步入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怀柔区为协 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开辟了约10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并出台相应政策、设立产业基金、开放应用场 景,有力支撑了科技成果转化。 "就在两个月前,我们在怀柔举行了一场国际论坛,几位杰 ...
携手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和音)
Ren Min Ri Bao· 2025-06-14 21:57
作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减贫合作对共建各方发展具有重要赋能作用。科技 创新是中国减贫脱贫的重要驱动力,中国方案为各方推进科技减贫带来重要助力。本届"一带一路"科技 交流大会举办科技减贫的目标与实践论坛,分享中国科技减贫经验,共同探讨科技创新助力精准减贫的 新路径、新模式。论坛发布科技减贫十大技术成果清单,启动了一批研究平台。与会人士赞赏中方致力 于深化科技减贫国际合作,认为各方应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普惠共享,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惠及各国特 别是全球南方国家。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 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但技术鸿沟、数字鸿沟、智能鸿沟 仍在扩大,个别国家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对全球发展造成巨大障碍。"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加 强全球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促进文明互鉴,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各国需要携起手来,共建创 新之路、同促合作发展"……本届大会传递出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的强烈呼声。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 人类",倡导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反对在科技创新领域搞零 ...
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Ke Ji Ri Bao· 2025-06-11 08:18
原标题: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当中国青年学者在南非仰望浩瀚星空,当哈萨克斯坦农民播下中国麦 种,当西班牙生态学家在云南观察象群,当意大利科学家在华实现科学梦……鲜活的中外科技合作"切 片",正拼接出一幅"科学无国界"的实景图。 中国始终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截至目前,中国已与世界160多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9个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参与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 多边机制,参加了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民间层面,垂直领域学术交流与人员互动生机 勃勃。 中国科技界深度参与SKA项目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设备研制、科学问题研究,牵头研制、建设中频 天线等基础设施。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现场,中国在国际大科学工程中"躬身入局",赢得了中外科技合 作的乘数效应。 国之重器也不例外。"以'中国天眼'(FAST)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为例,其开放 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覆盖全球数十个国家,每一步发展,都倾注着中外科学家的心血。"FAST原首席科学 家、马塞尔·格罗斯曼奖得主李菂介绍,FAST建设之初便融入了国际合作基因, ...
新华鲜报|中国深渊科考,走向世界!
Xin Hua She· 2025-06-08 03:21
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中国深渊科考正在开启全球合作新篇章。 "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已于日前正式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执行委员会批准,这是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 与工程研究所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家将携手新西兰、丹麦、德国等10余国的科研人员,共 同挺进地球最深海洋"无人区"。 "探索一号"科考船正在布放"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 深渊指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沟或断裂带区域。那里压力大、温度低、黑暗无光、地震密集,是地 球上的神秘之处。对深渊的探索,对于回答"生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及人类面临的发展问题等至关 重要。 要想系统性地了解深渊,更需要汇集人类智慧。 "一方面,有能力开展深渊科考的国家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人类已知的37条深渊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 区。"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杜梦然介绍,各个深渊里的物种之间有没有基因交流? 是否有地理隔离现象?地球上的深渊是如何初始俯冲,又是如何逐渐演化?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更 加紧密的国际科学合作。 从中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到国际上唯一的强作业能力万 米载人潜水器 ...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06 16:30
当日起,为期两天的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2025年会议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会议 以"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转型"为主题。张军会议期间接受中新社等媒体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中新社香港6月6日电(记者刘大炜)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6日在香港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深刻变 革,全球经济也处于新的转型期。新形势下,只有深入探讨科技领域合作,把握好国际科技合作大方 向,营造良好环境,才能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目前香港的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他指出,近年来香港在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 中心地位的同时,也在为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而努力。作为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背靠祖国、 面向亚太、连接世界,具有独特优势。 张军续指,科技创新既是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和大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前沿阵 地。近段时间以来,很多人为制造的壁垒和障碍正严重阻挠国际科技合作。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和其他 亚洲国家在全球科技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也成为各国迈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他表示,作为重在加深了解、促进对话的平台,博鳌亚洲论坛会与各方共同合作, ...
中国驻英国大使谈中英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合作
news flash· 2025-05-14 23:16
郑泽光强调,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亟需国际合 作。与此同时,单边霸凌、关税战、贸易战大行其道,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干扰。我们必须坚 定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国际科技合作,坚决反对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或编织排他性的"小圈 子"、双多边安排等做法。交流合作是科技创新和治理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郑泽光指出,中英双方应该按照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认真落实中英战略对话、经济财金对话、 能源对话、卫生对话、两军高层对话成果,并启动其他领域的对话合作,为两国在人工智能及其他科技 领域的交流合作营造有利的政治和政策环境。 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5月14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应邀出席2025中英企业家论坛并发表题为《坚 持开放合作,促进交流互鉴》的主旨演讲。 郑泽光表示,中英开展交流合作,关键要纠正一些人的对华错误认知,排除政治干扰和阻力。英国国内 总有一些人用老眼光看待中国,抱持意识形态偏见、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阻挠干扰中英科技交流。事 实上,中英都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在科技领域各有优势,完全可以交流互鉴,从交流合作中获益。他 并列举两国学者合著论文 ...
【环球财经】巴西科技部:巴中科技合作持续深化
Xin Hua Cai Jing· 2025-04-25 22:45
"我们必须以协同方式应对挑战,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和科学外交构建包容、公平、可持续的未来。"她 说。 她强调,面对技术不平等持续加剧的趋势,全球南方国家亟需形成统一声音,要求发达国家兑现其在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有关技术转让与支持的承诺。"科学不应分裂为两个世界。我们必须共同 努力,让科技服务于所有人。"她说。 新华财经圣保罗4月25日电(记者杨家和)25日,在圣保罗举行的"红厅论坛"上,巴西科技部长卢西亚 娜·桑托斯在致辞中呼吁加强全球南方国家间在科学技术与创新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平衡、公 正、可持续的国际发展新格局。 她介绍,近年来,巴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合作在国家外交政策中的战略地位。与中国联合实施的多个战 略性项目,包括即将发射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6,该项目将显著提升巴西对亚马孙雨林和生物多 样性的监测能力。 此外,巴西还正与中国、阿根廷等国共同推动技术主导的合作项目,致力于区域性语言模型、核技术、 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发展。 她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多重挑战交织的关键时期——地缘政治动荡、气候危机加剧、科技竞争加速 ——而全球南方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 她认为,中国是巴西在多边场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