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侨支援抗战
icon
Search documents
抗战烽火中的“侨力量”:粤籍华侨万里同心抗敌寇
(原标题:抗战烽火中的"侨力量":粤籍华侨万里同心抗敌寇) 南方财经记者程浩 广州报道 "烽火淬丹心,血脉筑长城。"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壮阔 的抗战历史,海外华侨是不能被遗忘的特殊"侨力量"。 近日,"旗展华南 砥柱中流——华南人民抗战历史专题展"正在广东省档案馆展出,华南文化抗战、香 港秘密大营救、港澳台侨支援抗战等重要历史集中展现,全面展示华南人民抗战历史。该展览面向社会 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12月底。 抗战期间,广大海外华侨与祖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他们利用自身优势捐款捐物,或进行国际宣 传,或回国服务,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据广东华侨博物馆资料显示,1937年至1945年,全球华侨捐款总数(包括认购公债)大约为24亿国币, 侨汇95亿国币,捐献飞机79架,捐献汽车650辆以上。除捐资捐物、购买国债、抵制日货外,不少华侨 更是直接归国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琼籍华侨有4万多人,其中许多人为国 捐躯。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主任、教授,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会长张振江表示,华侨华 ...
胜利日回眸:抗战中不能忘却的“侨力量”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9-03 09:10
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与祖国人 民共赴国难,结成举国御敌的坚强力量。 中新网北京9月3日电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今 天回望这段壮阔历史,海外华侨是不能被遗忘的特殊力量。 1938年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在南洋华侨中学礼堂举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 馆供图) 南侨总会的成立使800万南洋华侨不分地域、帮派、阶层地团结起来。在其领导下,南洋各地80多个筹 赈会、1000多个分会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支援抗战。无论是侨社领袖 还是普通侨众,或慷慨捐资捐物,或参与回国服务,以不同方式为抗战作出贡献。 在陈嘉庚和南侨总会的号召下,1939年,先后有9批共计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 抗日军运任务。陈嘉庚还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线捐献寒衣、药品和卡车等物资,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 设立药厂直接为前线供药。 据统计,在全面抗战的前3年,南侨总会就为中国抗战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陈嘉庚描述南洋 华侨捐献情形时曾说:"对祖国战区的筹赈工作,风起 ...
海外华媒海南采访行:雕塑前追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8-26 07:12
中新网海口8月26日电 作者 刘益伶 张茜翼 "当年大批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投身南侨机工行列,这段历史正是联结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纽带。"站在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雕像前,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续炳义向中新网记者表示,要把南 侨机工故事讲给世界听。 8月25日,海南海口,海外华媒代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雕塑献花。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8月25日,海南海口,参加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采访行活动的海外华媒代表,与南侨机工、琼崖华侨 回乡服务团后人等,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两座雕塑默哀、 献花,深切缅怀侨界先辈回国支持抗战。 中新网记者骆云飞 摄 雕像前,南侨机工后人向海外华媒讲起父辈的故事。"父亲当南侨机工的时候,我们还很小,他也没有 提起过这段经历。"南侨机工符修治之子符传德回忆道,直到2009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寻找机工家 人的消息,其中出现了他熟悉的名字——陈嘉庚。 顺着这条线索,符传德向奶奶求证,才知道陈嘉庚曾呼吁父亲回国参加抗战。后来,他主动联系报社, 并在相关部门帮助下,前往云南省档案馆里寻找符修治的资料,通过身份信息、回国时间的核对,确认 符修治 ...
星火聚孤岛 团结御外侮
Hai Nan Ri Bao· 2025-08-15 03:55
抗战时期南洋琼侨赠送冯白驹的怀表。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抗战时期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少年连"的战士。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的"琼崖抗日先锋"雕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婉茜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琬茜 实习生 徐璐 碧天澄明,草木葱翠,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的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以下简称云龙改编旧址), 近日迎来参观热潮。 步入旧址,迎面就是一尊琼崖抗日独立队战士的全身铜质铸像,战士手握钢枪、背着弹夹,目光坚毅地 凝视远方。铸像基座正面刻有徐向前的题词——琼崖抗日先锋,6个大字鲜红醒目。 87年前,这里还叫"六月婆"庙。庙虽然破旧,却曾上演了一出影响深远的海南历史大事件——云龙改 编。 在这里,琼崖国共两党调转枪口,一致对外,携手抗日,共御外侮,建立起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这里,我军坚持团结抗战的方针,全琼各族人民、爱国侨胞、社会各界广泛动员起来,筑成了抗击日 本侵略的"钢铁长城"。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80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琼崖儿女的记忆深处。 一次来之不易的握手 战士铜像向西行,一棵大榕树下,两尊握手的铜像雕刻得惟妙惟肖——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和国民党守 备司 ...
阿公珍藏在铁盒里的勋章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此起彼伏的轰炸声、泛黄的救国公债……走进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马来西亚华人 博物馆,南侨机工展区瞬间将观众带回80多年前"一寸公路一寸血"的滇缅公路抗战硝烟中。 展区中最为醒目的,是展墙上的一幅"滇缅公路图",它展现了公路从缅甸腊戍蜿蜒北上直至昆明的线 路。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港口尽数沦陷。20万滇西民众用钢钎凿穿碧罗雪 山、高黎贡山等多座天险,3000余人殒命筑路现场,在9个月内打通了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抗战物资运 输生命线。 当时,这条生命线急需大量技术娴熟的司机与机修人员。1939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发出"国家需要 你"的号召,约3200名华侨青年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奔赴中国,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 团"(简称南侨机工),其中大部分来自马来西亚。 一面展墙的中央有一组黑白照片,画面上的青年们或西装革履或头戴礼帽,有的是在椰树下与家人合 影,看上去个个眼神坚定。"他们之中,有人谎称去邻国经商,有人留下'埋骨山河'的绝笔。"华人博物 馆执行主任林家豪介绍,1939年除夕,首批80名南侨机工先锋在鞭炮声中踏上征程,"机工们九死一生 的决心不仅源于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