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敦煌美学
icon
Search documents
敦煌缘何成为创新土壤(艺坛走笔)
Ren Min Ri Bao· 2025-05-24 21:52
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1000多年前,敦煌的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南亚、中 亚、西亚等地传来的艺术样式,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彩塑、壁画等,成就中华文化艺术阆苑中的一朵 奇葩。今天,敦煌已然成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敦煌主题的作品、展览不断在海内外亮 相,"敦煌热"持续升温,引发人们思考:敦煌艺术为何能在传承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 在北京展览馆,另一处令观众惊喜的亮点是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为该馆原电影厅设计的敦煌风格天顶彩 画。常沙娜自幼跟随父亲在敦煌临摹壁画,深受敦煌艺术的熏陶和启发,并成功把敦煌元素运用在人民 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中,成为时代经典。今天,敦煌艺术的研究与应用已从涓涓细流变为 滔滔洪流,大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涉及绘画、雕塑和装饰领域,也体现在服饰设计、音乐、舞蹈 等方面。曾任北京服装学院院长的刘元风先生,作为常沙娜教授的高足,退休后仍带领团队与敦煌研究 院合作,致力于挖掘、提炼敦煌服饰美学精髓,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风尚的优秀作品。最近在中 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展"便展示了刘元风及团队取得的 诸多成果:一大批敦煌壁 ...
远在大漠中的敦煌,为什么让全世界都眼红?
凤凰网财经· 2025-04-22 13:57
如果要问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许多人的答案都是敦煌。 它是经历风沙依旧璀璨的中国千年旧梦,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在此融合交 汇。 45000+平方米的壁画、735个洞窟、2410+尊彩塑雕像, 万万恒沙流淌于此,千千世界尽绘其间。 一代又一代艺术匠人和供养人的虔诚信仰,让我们能见证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风云。 尤其是敦煌壁画,被盛赞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从早年的张大千、常书鸿,到美术家董希文、吴作人,艺术家在敦煌寻找着文化的根;箜篌、 排箫、羯鼓、琵琶、琴、笙……音乐家在这里聆听着远古妙音; 敦煌,是无数人放逐精神的远方,也是无数人安放心灵的归属。 如果没有敦煌壁画 ,我们大概永生永世都不会知道。 白居易笔下"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的 胡旋舞 ,如此婀娜多姿。 如果没有敦煌壁画 ,我们恐怕还在被日本学者嘲讽: 中国已经没有唐朝及以前的木构建筑。 直到1937年,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敦煌61窟《五台山图》指引下 ,终于发现"第一国宝"山西佛 光寺。 《五台山图》局部 也只有在敦煌壁画中,我们才能有幸见到:早已失传的 40多种中式乐器 。 400多种敦煌藻井,每一处纹饰、图案、线条,都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