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

Search documents
大卫·霍克尼:阳光、泳池与永恒的视觉革命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6-24 05:15
(原标题:大卫·霍克尼:阳光、泳池与永恒的视觉革命) 在当代艺术的璀璨星河中,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他以跨越多个 艺术领域的创作实践、极具辨识度的作品风格,以及在艺术市场上的强劲表现,成为了 20 世纪以来最 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被称为"英国艺术教父"。从早期的具象绘画到对新技术媒介的大胆探索,霍克 尼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敏锐感知与创新精神,不断突破艺术表达的边界。 大卫·霍克尼1937年生于英国约克郡布拉德福德,成长于二战期间的他,从小就对艺术展现出浓厚的兴 趣,早在11岁时就知道自己要当一名艺术家。1959年进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早期受抽象表现主义影 响,但迅速转向具象创作。1961年,他以半埃及风格的《我们哥俩相亲相爱》公开同志身份,挑战英国 社会禁忌;稚拙的线条与私密文字的结合,成为他反叛传统的第一声号角。 1964年移居洛杉矶成为其艺术转折点。加州的阳光、泳池和现代建筑为他注入全新灵感:"当我凝视泳 池的蓝色时,意识到这在英国是奢侈,在此处却触手可及。" 他以丙烯颜料捕捉水的动态,创作"泳池 三部曲":作品《彼得从尼克家的游泳池爬上岸》获约翰·摩尔绘画大 ...
这届毕业展“画风不一般”(文化只眼·新世代新风潮②)
Ren Min Ri Bao Hai Wai Ban· 2025-06-22 22:59
一年一度的美院毕业展进入尾声。今年各大毕业展上最"出圈"的作品,莫过于四川美术学院一幅名为 《祷》的油画。这幅画以现代符号解构经典圣母形象,被网友称为重庆人自己的"蒙娜丽莎"。 青春是旷野,有无限可能。18岁的王希孟心怀壮志,绘就青绿山水的不朽经典《千里江山图》;27岁的 海明威写下《太阳照常升起》,把个人经历升华成时代寓言。青年人的赤诚与热情、锐气与灵气,是创 新创造的源源动能。当越来越多青年创作者走出画室书斋,拥抱广阔天地,敏锐洞察生活,深度激发脑 力,更多鲜活生动、触及人心的作品就会在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发芽、如花绽放。(赖睿) 一件艺术品的走红有诸多因素,回到作品本身,油画《祷》有其鲜明的特征。一方面,作品的艺术形象 具有审美性和感染力。作者以红黄蓝三原色构建强烈视觉效果,极致逼真的细节刻画令人惊叹,许多网 友甚至误以为是手工艺品。另一方面,作品主题引发广泛共情共鸣。画家用气泡膜、纱巾等廉价材料的 密集堆砌,解构"精致生活"的虚假性,表现了在消费主义牵引下人的麻木与矛盾。这一具有普遍性的话 题戳中了看画人的内心,引起人们对消费方式的反思与讨论。 艺术是生活的棱镜,一首诗、一段舞、一幅画,都是艺术家对于生活 ...
文化观察:这些毕业设计为何“火”出圈?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2 01:28
时值毕业季,年轻创作者们正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这个时代的思考与表达。 对于聂士昌而言,这波突如其来的流量,着实让他始料未及。这位来自河南的小伙,为了毕业设 计,埋头苦干整整一年。在创作过程中,他遭遇了诸多困难,羽绒服被角磨机卷坏三件,手掌磨出血泡 更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一心只想将心中的创意完美呈现。 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厅内,人群熙熙攘攘,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景观装置硕士研究生聂士昌 的毕业设计作品《滴动仪》前,早已被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只见那不锈钢罗盘上,金属波纹仿若被赋予了生命,层层漾开,涟漪沿着精密齿轮向外不断"扩 散"。一位白发老者掏出手机,连拍十几秒,口中喃喃自语,"老祖宗的罗盘,真被这些年轻人玩出了新 花样"。 这样热闹非凡的场景,并非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的独有风景。 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毕业设计展上,同样人头攒动。油画《祷》前,观众踮起脚尖,只为能拍下这幅 被网友称为"重庆版蒙娜丽莎"的作品。 油画中,红黄蓝三原色纱巾包裹的木偶面部覆满网购气泡膜……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意和视觉冲 击力,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诚然,在艺术圈的视角里,衡量作品价值的核心标准是原创 ...
敦煌缘何成为创新土壤(艺坛走笔)
Ren Min Ri Bao· 2025-05-24 21:52
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1000多年前,敦煌的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南亚、中 亚、西亚等地传来的艺术样式,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彩塑、壁画等,成就中华文化艺术阆苑中的一朵 奇葩。今天,敦煌已然成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敦煌主题的作品、展览不断在海内外亮 相,"敦煌热"持续升温,引发人们思考:敦煌艺术为何能在传承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 在北京展览馆,另一处令观众惊喜的亮点是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为该馆原电影厅设计的敦煌风格天顶彩 画。常沙娜自幼跟随父亲在敦煌临摹壁画,深受敦煌艺术的熏陶和启发,并成功把敦煌元素运用在人民 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的装饰中,成为时代经典。今天,敦煌艺术的研究与应用已从涓涓细流变为 滔滔洪流,大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涉及绘画、雕塑和装饰领域,也体现在服饰设计、音乐、舞蹈 等方面。曾任北京服装学院院长的刘元风先生,作为常沙娜教授的高足,退休后仍带领团队与敦煌研究 院合作,致力于挖掘、提炼敦煌服饰美学精髓,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风尚的优秀作品。最近在中 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展"便展示了刘元风及团队取得的 诸多成果:一大批敦煌壁 ...
国美副院长:AI绘画多是取代低端创作,有利于行业存优去劣
Nan Fang Du Shi Bao· 2025-04-30 09:15
他举例,现在的外骨骼机器人可以额外提高穿戴者的上臂和腰部力量,使他们能够轻松地举起更重的物 体或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比如物流工人、行李搬运工等。韩绪指出,这一技术有可能增加这类群体 上班时间之外的受伤概率,"因为他会产生记忆肌肉,每天工作结束后,可能仍然觉得自己像个大力士 ——当我们判断一桶水是空桶,所以用很轻的力气去提它时,就会很容易把腰闪了。" 韩绪认为,AI技术极大提升人类的各方面能力,甚至替代感官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判断力的丧失。人 类会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工具,而它们出现错误的时候,责任由人类来承担。 为此,韩绪主张坚持"两个AI"精神,在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外,还有artistic intelligence,他称之为"艺 术智性"。坚持艺术智性,拥有"艺术家的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某种程度上来看,不能忽视AI技术对 人们探索能力的减弱。但艺术家从来不会放弃'个人体会',永远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世界。" 4月29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文化分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政府部门、文艺界、产业界的多 位嘉宾围绕"数聚文旅 智启新程"主题展示数字文化建设新成果,交流数字文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