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破圈

Search documents
穿越八千年,跨湖桥文化借艺术“破圈”
Hang Zhou Ri Bao· 2025-07-04 02:49
日前,上海中华艺术宫迎来一场跨越八千年的"对话"——在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上,萧山农 民书画协会创作的《舟溯八千载 湖漾中国梦》以农民画形式再现"中华第一舟"(2002年出土于萧山湘 湖的跨湖桥独木舟距今约八千年,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独木舟之一),成为展厅最受瞩目的作品。这 不仅是乡土艺术迈入专业殿堂的重要一步,更是萧山农民画在视觉艺术表达上的一次重要探索。 【记者手记】 期待跨湖桥文化遗址加快走向世界 萧山农民画的"大胆"尝试,把藏在湘湖水面6米以下的"中华第一舟",从冰冷的考古文物,变为象 征"大众共鸣"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这也是文化根脉的当代表达、乡土主体的自信发声、地域IP的 破圈实践。 在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展览现场,展厅入口处的"金山如画"文创展厅同样留住了很多人的 脚步。金山农民画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赴17国展出2700余幅作品,目前其已开发多种文创产品,这是 从地方展览到国际表达的"跃升"过程。期待湘湖畔的"中华第一舟",未来有更多的创造性转化。 创作者之一项红红介绍:"今年4月接到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约稿,说是一省一画,我们异口同声说画 湘湖。红色,是农民对湘湖文化的热爱。绿色 ...
“毕业展”走出校园 走进市民生活圈
Xi An Ri Bao· 2025-06-30 03:21
"00后"西安学子廖姜皓翔被车站内陈列的作品深深吸引,他不时举起手机拍摄。"把毕业作品搬进地铁站 的创意,是真正的'文化破圈'。"廖姜皓翔说,最让他产生共鸣的作品是西安欧亚学院毕业生的《春风新意 兵 马俑三维立体设计》。该作品对军俑、立射俑及军吏俑的发饰进行再造,用数字技术重构历史冠饰,这种创 作既保留了历史文化基因,又注入科技时代的审美语言与交互体验,让文物以更"潮"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 活圈。 6月28日,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精心策划的"城市记忆·地铁遇见毕业季"西 安地铁2025大学生毕业作品联展活动在钟楼地铁站举行,以温暖与仪式感交织的方式,为怀揣理想奔赴山海 的学子们饯行。 当日14时许,记者走进活动主展区看到,钟楼地铁站内焕然一新,240余件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 大学等9所高校的优秀毕业作品亮相,涵盖科技、绘画、文创、数字艺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多领域,市民游 客行走在车站仿佛置身展览馆中。 此外,记者还观察到,不少毕业生留下的寄语刊登在地铁8号(环)线车厢拉环上,以独特的方式在古城 动脉上,留下了四年的青春记忆。"再见了,我的长安城!愿未来的日子,我能像城墙般坚韧。" ...
征服纽北,登陆GT:小米汽车扛起反内卷大旗
Xin Lang Cai Jing· 2025-06-14 02:42
7分04秒957。 在汽车行业推进反对内卷式竞争的当下,小米可以说为中国车企们趟出了一条路径:不拼价格、拼技 术,同时让中国技术和文化走向全球。 这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应有的底色。 两次征战纽北:不卷价格,卷技术 当前,价格内卷正在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虽然相关部门频频发声,但治理内卷式竞争依 然任重道远。 行业喧嚣中,小米汽车以纽北赛道的新成绩,给出了破除内卷式竞争的示范。 7分04秒957,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于6月11日发文,宣布小米SU7 Ultra量产版刷新了纽 北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成为"纽北全球最速量产电动车"。 成绩刷新背后,是全球汽车工业百年格局的悄然变迁。依靠技术创新,以小米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 业,正在以硬核实力赢得世界尊重。 硬核之外,还有软实力。近日,全球顶级赛车游戏《GT7》正式收录小米SU7 Ultra,也让中国玩家和汽 车人欣喜,中国汽车文化,也正在迎来强势破圈。 6月11日,小米汽车再破纪录。继此前的小米SU7 Ultra原型车成为"纽北全球最速四门车"之后,此次小 米SU7 Ultra量产版刷新了纽北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 实际上,八个月前,小米SU7 ...
2025广东高考作文,陆河“交卷”!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6-08 10:32
2025广东高考作 文,陆河"交 卷"!_南方+_南 方plus 6 月 7 日,广东 2025 年高考作文 题正式公布 ↓ 阅读下面的材 料,根据要求写 作。( 60 分) 唱上一段,可是 心里直翻腾,开 不了口。 —— 老舍《鼓书 艺人》(见全国 一卷阅读 II ) 假如我是一只 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 的喉咙歌唱 —— 这土地》 艾青《我爱 他想要给孩子们 我要以带血的手 和你们一一拥 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 经起来 穆旦《赞 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 你怎样的联想和 思考?请写一篇 文章。 户夜间出行难 题,一周内协调 安装路灯,将 《民法典》条文 转化为民生光 亮。 全县配齐村居法 律顾问,开展 200余场"订单式 普法",助返乡 青年用《电商 法》规范直播、 果农用《商标 —— 要求:选准角 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 字。 倘若你是考生, 你会怎么写? 且看"陆河"答 卷。 《以拼搏之姿续写时代长歌——看陆河三大工程的精神实践》 "法治启智"为灯 盏,照亮振兴之 路。陆河让《民 法典》随"周三 夜访照亮128个 村(社区)的乡 路,如老 ...
普宝堂青梅产业链启动大会圆满举行 政企协联动助力乡村振兴——全国11省代表聚首成都,共启青梅产业三产融合新篇章
Zhong Guo Chan Ye Jing Ji Xin Xi Wang· 2025-05-30 07:03
2025年5月27日,由美江控股集团全资打造的"普宝堂青梅产业链"项目在成都金牛区向荣中心启动。来 自四川、广东、山东等11省市的500余名政府代表、行业专家及企业领袖参会,通过主旨演讲、产业论 坛、战略签约等环节,共商青梅产业振兴大计。活动聚焦"科技赋能、文化破圈、市场反哺",推动一二 三产融合发展。 【权威发声:锚定产业方向】 政企协同:构建发展生态 美江控股集团董事长温金传在开幕致辞中提出:"以市场驱动反哺生产端,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科技赋能'的青梅产业闭环,让果农增收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普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赖基宏:依托"中国青梅之乡"地标优势,深化三产融合; 平武县商务局局长王鑫涛:以千年青梅文化为魂,打造"唐风青梅"文旅IP; 大邑县投商局刘浏:整合梅文化资源,构建"种植-加工-文旅"生态链。 企业实践:链接产销两端 普宁小梅屋陈彬:深耕行业40年,呼吁"以品种优化重塑市场竞争力"; 揭阳中元农业房永洪:展示国家级青梅产业园成果,倡议共建产业带; 【创新亮点:科技与文化共振】 技术赋能:AI工具助力市场突围 普宝堂技术总监胡杰演示AI智慧营销系统,通过大数据精准触达消费端,为青梅企业 ...
“购在中国 2025大湾区消费季”活动在广州开启 线上线下掀起龙舟消费热
Nan Fang Ri Bao Wang Luo Ban· 2025-05-26 07:57
5月24日,由商务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购在中国 2025大湾区消费季"启 动活动及系列配套活动在广州开启。活动现场重点展示了广州市于今年初创新打造的"羊城消费新八 景"城市消费品牌的第四景——"同船渡·粤韵广州"多元消费场景。 本次"购在中国 2025大湾区消费季"期间,广州将携手港澳打造"一程多站"式消费新体验,围绕"购在中 国"精品购物、精致美食、精彩旅游、精美展演四大主题策划"潮购广州""食在广州""畅游广州""艺荟广 州"活动,发放"食在广州"消费券,推动离境退税商店拓品扩围,让全球游客感受广州魅力。 多地推出龙舟饭文化体验 今年端午节,广州延伸"龙舟+"消费链条,结合珠江游船、主题市集、非遗展演等特色内容,打造文商 旅融合的消费矩阵,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 端午前后,猎德国际街区各大商圈同步发力,推出系列"龙舟+消费"新玩法,珠江沿岸变身"移动消费长 廊",20元满减券、6折打车优惠券,让市民游客尽兴游玩。5月24日至6月2日,抖音联合心动榜商家打 造融合演出、创意互动的吃喝玩乐一条街"龙舟市集",同时投入百万专项补贴助力城市消费。 今年以来,广州锚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目 ...
从董仲舒到短视频:一座北方小城的文化破圈实验
Xin Jing Bao· 2025-05-19 07:42
一座有书香的城市,总能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保留一份远离热闹与喧嚣的惬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什么样的文化资源才算"优质",如何做到"直达"?对 此,拥有"山东省最美书院(讲堂)"的德州市德城区作出了一些探索。文化书院,这一承载千年文脉的 精神符号,在德城区被赋予全新内涵。 书院虽小,却是城市"大空间"。 初夏时节,暮色渐沉,繁露园醇儒书院内飘起一缕清香。几位年轻人围坐案前,听老师讲解茶道中 的"静"与"和"。书院外,二十多位老人身着造型别致的服装排练舞蹈,三五成群的孩子正相互追逐嬉 戏…… 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正是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书院建设悄然改变城市肌理的缩影——这个以董仲 舒文化为主题的书院,不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而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群 的"城市文化枢纽"。 让文化可触可感 文化书院的价值,不仅在于精神滋养,更在于激活社区的内生动力。德城区将文化传承与技能培训结 合,开辟了一条"以文促产"的新路。兴文社区的微钩技艺课堂,既传授传统手艺,又衔接职业认证,帮 助百余人实现就业;非遗市集联动企业资源,让红绿彩瓷器、黑陶等老手艺成为"网红"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