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民主主义革命
icon
Search documents
抗战影像记忆丨延安!延安!
Xin Hua She· 2025-07-03 03:12
不久,路口驶来另一辆汽车,车上跳下来一位外国人,将摄影机和电影胶片交到吴印咸的手上,并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低声说了一句"延安!延安!"。 此时,武汉尚未沦陷,但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盯梢,双方没有过多交谈,就在夜幕中匆匆分手,彼此竟都没有看清对方的面容。 这名外国人,就是因国民党当局阻挠而未能前往延安拍摄的荷兰著名电影艺术家尤里斯·伊文思。后来,吴印咸携带着伊文思赠送的摄影机和胶片抵达延 安,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所在"。这位原本不打算久待延安的摄影家,后来却不想离开了。 1938年,武汉。 一个星光暗淡的夜晚,摄影家吴印咸乘车来到汉口郊外,在一条偏僻的马路边停下。 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 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作家丁玲眼中的"乐园",是诗人何其芳笔下"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更是无数年轻人心里的"圣城"。 中国共产党高擎抗日救国大旗,让仁人志士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千百万爱国知识青年拼死奔赴。"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 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去"的呐喊响彻云霄。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黄河大合唱》主创者之一光未然,行军途中 ...
再现百年前奋斗求索之路
近日,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播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晚清以降,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 局",该剧聚焦1900年—1912年这段历史时期,以庚子事变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群身份与命运各异却 有着共同理想的年轻人,投身社会变革的故事,细致描绘了百年前仁人志士推翻帝制、救亡图存过程中 的艰难奋斗历程,折射出青年人昂扬蓬勃的求索精神。 力求复原历史背景原貌是此剧一大亮点。作为本剧历史顾问,我与主创团队反复研究、推敲、调整,以 保证历史细节的真实、严谨。在剧中,我为饰演载沣、载洵、载涛、隆裕太后等角色的演员说戏,客观 介绍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我查找了许多历史资料,包括前往故宫博物院调阅档案资料,力求还原清末各 路军队的多种军服制饰,让剧中出现的朝服、礼服、常服、军服及各类官服等,在不同场合一一对应。 剧中有不少涉及晚清宫廷的场景和礼节,如不同人物进殿是敬礼还是鞠躬,下跪时是单腿跪还是双腿 跪,宫中进膳如何上菜等,也要力求还原历史原貌。清末民初,东西方思潮交融,西装革履与长袍马 褂、崭新军服并行不悖。一身穿着打扮与衣饰,昭示了角色截然不同的立场,譬如梁乡母亲所穿的满清 服饰与杨凯之、吴天白的便服形成了鲜明对比,杨凯之和 ...
回望艰难求索路(创作谈)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2:12
两年前,我拍摄了电视剧《问苍茫》,讲述1921年—1927年,从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带着对中华 民族将走向何方的忧国之问,矢志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一个"探路人""早行者"的姿态,从一 名追随者成长为先行者、开拓者,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历史故事。彼时的中国为什么需要新民主主 义革命?在《人生若如初见》这部剧中,观众或许会找到答案。 (作者为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导演)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20 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播出了。回忆创 作过程,我的脑海中浮现两个辛丑年、间隔120年的场景。一张是历史照片,记录了1901年《辛丑条 约》签约的历史现场。一张是新闻照片,定格了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在国际 地位、民族命运和外交姿态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两个场景,是历史的镜像,也是民族复兴的见证。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不仅在 经济上榨干中国,更是在政治、军事、司法等领域彻底剥夺中国主权。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聚焦的 1900年—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