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物种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庐山植物园:长江之畔的绿色科学地标
Ren Min Ri Bao· 2025-07-10 02:08
在江西庐山,一座生机盎然的植物园依偎着鄱阳湖与长江,承载了中国近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厚重 历史,这就是中国第一座正规化科学植物园——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简称"庐山植物 园")。自20世纪30年代,老一辈植物学家在此播下科研火种以来,庐山植物园历经近百年风雨,已成 为集科研、保护、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更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典范。 历史悠久的绿色地标 1934年,在科学事业初创的艰难岁月里,怀着报国理想,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学者选址庐山 芦林湖畔,创建了庐山森林植物园,这是中国第一座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植物园,开启了中国植物迁地 保护的先河。91年来,植物园始终秉持"研究植物、造福人类"的宗旨守护种质资源,在新中国建设时期 推动科研发展,在改革开放后迈向国际舞台。 如今的庐山植物园,已形成"一园四区"的发展格局:庐山本部聚焦亚高山植物保育;鄱阳湖分园立 足湿地植物及生态保护,与庐山本部共同构建"一山一水"的特色研究体系;南昌科研中心聚焦植物科学 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山南分园聚焦植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通过"植物资源开发+产业帮扶"模式助力地 方经济发展。基于此,庐山植物园强化党建引领, ...
丁玉华:麋鹿归乡重生为何有“世界野生动物保护中国样板”之誉?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20 15:13
麋鹿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因其角像鹿、面像马、尾像驴、蹄像牛,又被称为"四不像"。100多年前,麋鹿一度在中国本土绝迹。1986年,39头 麋鹿从英国重返故土——江苏盐城。如今,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超过8500头,基本实现恢复野生麋鹿 种群的目标。 麋鹿种群是如何在中国壮大的,这一成就为何被誉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近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原副主任丁 玉华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麋鹿跨越万里的迁地保护是如何实现的? 丁玉华:江苏盐城大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沿海区域曾出土大量麋鹿的骨骼和亚化石。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重返江苏盐 城黄海之滨,保护区也应运而生。 想要保护麋鹿,必须让麋鹿生存下来。首先是引种扩群,自从麋鹿引进回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就深入研究麋鹿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通过 两年时间让麋鹿适应了大丰当地的自然气候、水土食物。 麋鹿在湿地上休憩。孙华金 摄 目前,这里建成了世界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基因库最完整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超过8500头,其中野生种群数量已 突破35 ...
从舍命护卵到性别转换,水族妈妈如何玩转生存法则?丨致敬母亲节
Nan Fang Nong Cun Bao· 2025-05-11 12:04
从舍命护卵到性别转 换,水族妈妈如何玩转 生存法则?丨致敬母亲 节_南方+_南方plus 编者按:当声呐捕捉到 深海中生命的最初悸 动,渔船轨迹与脐带血 流的韵律悄然共鸣。在 母亲节来临之际,南方 农村报·水产有种特 献"渔获千载·母育万 象"主题策划,以渔业特 有的生命密码呼应母性 光辉,借趣味科普献礼 母亲节,让海洋的古老 韵律与母亲的温暖守护 共谱生命礼赞。 在水产世界中,母爱不 仅是生命的延续密码, 更是演化赋予的生存智 慧。从凶猛的肉食鱼类 到看似"冷血"的软体动 物,无数物种以独特的 方式诠释着母爱的无私 与伟大。 黑鱼:护幼"敢死队" 在某水域,一条被钓起 的黑鱼引发了令人动容 的一幕:成群的幼鱼围 绕在挣扎的"母亲"身 边,试图用身体撞击鱼 线,甚至用嘴啃咬钓 钩。黑鱼是淡水鱼类中 著名的"护幼狂魔",雌 鱼产卵后寸步不离巢 穴,通过摆动胸鳍为卵 提供氧气,并驱逐一切 靠近的掠食者。幼鱼孵 化后形成紧密的"鱼 球",由雌鱼贴身保护长 达两个月。更惊人的 是,当母亲遇险时,幼 鱼会集体发起"自杀 式"救援,这种行为在脊 椎动物中极为罕见。 相关资料显示,黑鱼是 淡水鱼界模范父母,从 筑巢产卵到幼 ...
全球极危物种濒临灭绝!全国只剩一只
Yang Shi Wang· 2025-04-28 09:19
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内,一只像乌龟又像鳖的动物缓缓冒头,然后又悠然自得地开始"划水",这一幕,被游客拍了下来。他们上网查看才知道, 这只动物"来头"可不小,而且它的年龄,可能比大多数人都要年长。 近日,话题"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全国仅剩1只"引起热议,话题所描述的正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鳖。有消息称,"这只'世界上最孤独的 动物'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目前中国境内仅存此一只。" 4月27日,潮新闻记者联系了苏州上方山动物园,科研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就这一只斑鳖,20世纪50年代建园时就存 在,尚无法确定其年龄,目前其身体状况正常。 古代中国人对斑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记录,并给这种庞然大物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鼋(音同'元')"。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就有以"鼋"为原型铸 造的青铜器,而之后"鼋"也频繁出现在众多的古籍文献中。 相传清朝杭州藩司衙门门前有两座石栏围绕的大池,其中隐藏着藩库的水门。看守水门的大鼋就在池中,杭州人称之为"癫头鼋"。这些传说较难查 证,但"藩司前看癞头鼋"曾是杭州城中的一景。 01. 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 游客有幸拍到斑鳖冒头 "到苏州逛动物园,斑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