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种养
icon
Search documents
机械化收割、“鸭管家”除虫 农业科技+生态种养助力增产增收
Yang Shi Wang· 2025-07-01 06:21
装满湿谷的货车直接开往附近的粮食烘干厂进行收购、烘干工作,当地烘干厂开足马力,不间断烘干作业,实现了"田头"到"仓库"的无缝衔接。目前, 赣州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4.94%。 河南信阳:稻鸭共养 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最近,在河南信阳商城县,稻田里多了一群"鸭管家"。当地采取稻鸭共养的生态模式,助力农户增产又增收。 河南信阳:稻鸭共养 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央视网消息:眼下,江西1800多万亩早稻陆续成熟收割,在赣州全南县,种植户抢抓晴好天气,全程机械化抢收早稻,与抢种晚稻无缝衔接。 在赣州全南县陂头镇,大型联合收割机驶入稻田,随着锋利的割刀经过,饱满的稻穗被整齐"吞入"。"双抢"包含早稻抢收和晚稻抢种,稻谷经过脱粒转 运到运输车上,秸秆立即粉碎还田,成为晚稻天然的生物肥料。一旁的旋耕机则立马跟上,在刚收割完的土地上开展旋耕作业,为晚稻插秧争分夺秒抢出农 时。 江西赣州市全南县陂头镇种植户 谌海清:预计是在半个月左右收完稻、插好秧。现在机器发达了,以前要一个月,现在缩短了一半的时间了。 在商城县栏杆桥村的稻田里,成群的"鸭管家"伸着脖子啄食杂草,认真"工作"。这些"稻田鸭"凭借杂食性优势,能有效除草、除虫,粪 ...
栀子花开东门砦
Chang Jiang Ri Bao· 2025-06-02 02:30
5月底至6月初,正是栀子花集中上市时。武汉市面上近半栀子花的供应地——黄陂区李家集街道东门砦村,已是满村飘香。房前屋 后、鱼塘田埂,村民们见缝插针种着栀子树,绿叶与白花相映成趣,颇有宋代诗人蒋堂眼中的"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枝。未结黄金子,先 开白玉花"景象。 栀子花开,一天采花能卖400多元 5月27日凌晨5时许,天刚蒙蒙亮,63岁的李桂凤早早起床,她要尽早将那些含苞待放的栀子花苞采摘下来。李桂凤家里有约10亩花 田,去年光靠卖花就赚了约8万元。这让她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期待。 花田里,李桂凤凭借多年经验,一眼就能判断出花苞是否到了采摘的最佳时机。太嫩的、已经开大的都不要,她专挑那些微微"透 白"的花骨朵。每摘一朵,她都仔细地留出10厘米左右的花枝。不一会儿,塑料筐就装满了层层叠叠的花苞,少说也有400来朵。她扯过一 块布盖好,小心翼翼地将花筐搬上三轮车。此时,天色已经透亮。 回家匆匆吃过早饭,妯娌和侄媳都来帮忙了。几个人围坐在后院,麻利地把花苞5朵一把扎好。"手脚快些,十点多还能再摘一茬。"李 桂凤边说边忙活,手指翻飞间,一把把栀子花就扎好了。 10时许,李桂凤把扎好的栀子花送到村里的代收点。收花人陈佑喜正在 ...
武汉市面上近半栀子花来自这里,一朵花带动一条“花香产业链”
Chang Jiang Ri Bao· 2025-05-30 12:12
用红绳系一朵栀子花挂在胸前,买一把栀子花放在家中,是武汉人迎接端午的传统习俗。 5月底至6月初,恰逢传统节令端午节,正是栀子集中上市时。武汉市面上近半栀子花的供应地——黄陂东门砦村,已是满村飘香。房 前屋后、鱼塘田埂,村民们见缝插针种着栀子树,绿苗与白花相映成趣,一派"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枝。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的景 象。 又到栀子花开季 村民天没亮就摸去花田 A wannanananan annone and manage comment of the may be and a China subscription don't the D STORE 1 5月27日凌晨5时许,天蒙蒙亮,63岁的李桂凤早早起床,她要尽早将那些含苞待放的栀子花苞采摘下来。李桂凤家里有约10亩花田, 去年光靠卖花,就赚了约8万元,这让她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期待。 花田里,李桂凤凭借多年经验,一眼就能判断出花苞是否到了采摘的最佳时机。太嫩的、已经开大的她都不要,专挑那些微微"透 白"的花骨朵。每摘一朵,她都仔细地留出十厘米左右的花枝。不一会儿,塑料筐就装满了层层叠叠的花苞,少说也有四百来朵。她扯过一 块布盖好,小心翼翼将花筐搬到 ...
乡村沃土上的“青春引擎”
Xin Hua She· 2025-05-03 06:14
新华财经北京5月3日 (记者李晓婷武江民谢奔) 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歇。 从辽东半岛的"草莓架"到成都平原的麦地,从三峡腹地的扎染工坊到湘潭的油茶工厂,一批批青年以智 慧与热忱,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五四"青年节前夕,与记者一同走入田间地头,看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乡村里的技术"担当"、创业"担 当"、文化"担当",感受这股扎根乡土、破局创新的青春力量。 ——技术"担当",以科技重塑农业生产。 走进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德祥村,这里的草莓不是长在地里,而是"住"在架子上。大棚内,"90后"返乡 大学生张晓林正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二茬草莓。 千里外的成都平原西部,灌浆饱满的小麦随风摇摆,32岁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舒星宇同样坚信科技的力 量。 "东港草莓味道好,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这些年因土壤老化,草莓品质在下降。"张晓林说。 从最初的无人机植保到实现耕田、育秧、插秧、打药、收割和烘干全流程机械化操作,这个"理工男"组 建起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新农人"团队。 "不能一成不变。"2023年,张晓林下定决心改良草莓种植技术。 从高校请来种植专家、去外地学习现代化种植技术、采取立体式种植方式……张晓林将有机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