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自由

Search documents
在郎酒庄园遥思蔡澜
Zheng Quan Shi Bao Wang· 2025-07-04 02:22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名声是可以直接勾兑为经济效益的,在这点上,蔡澜可谓顶流。就我所见, 在深圳的福田区和南山区,都有以蔡澜名字命名的餐厅、点心店,我曾光顾过其中的一家,墙上书写着 多则蔡澜所讲的话语,其中一则是:吃好喝好,就是功德圆满;不会花钱,挣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蔡澜善用自己的名字来直接命名餐饮店,在这些年的经济调整期间,属于难得的消费升级现象里面的一 朵亮丽的浪花。靠个人名字来冠名餐厅,蔡澜自己就能通过收冠名费来赚钱,在吃货们纵横四海的当 下,他冠名的含金量,直接转化为吞金量的数字,估算一下,就知不俗,这在当代文人中,是独一无二 的别树一帜。往古追溯,身居美食界顶流的苏东坡,生前名声大噪,却没能为自己引流来多一两个金元 宝,原因很简单,东坡身居传统的农耕社会,蔡澜则身居现代发达的商贸市场经济社会。 在我看来,蔡澜的一生,离不开几个关键词:钱、衣食住行、生死、达观。要描述,更别说研究他和这 些关键词,他的发财致富路,他的花天酒地饮食男女消费观,他的生死达观……篇幅肯定远远溢出一本 书。 蔡澜是独立的,独特的。他因为自己的独立和独特,被归类在与金庸、倪匡和黄霑同在的香港四大才子 之列。他们或更应该被称为 ...
以有涯读无涯(读书有味)
Ren Min Ri Bao· 2025-05-22 22:02
读书是让生命得到升华超越的魔术。我们永远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更不可能读懂所有的书,但只要去 读书,就能体验魔术的快乐,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思想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它会超越我 们的身体去追逐无穷无尽的外物,这里当然包括知识和书籍。读书就是一种"以有涯随无涯"的事,读得 越多,越是感怀自己生命之有限。 过了花甲之年,我愈加有感于此。我常对学生说:"看得动书的时候看不懂书;看得懂书的时候看不动 书。"劝他们趁着年轻、精力好,多读书,多储备,以后读不动书时还可以反刍。想想上个世纪我们度 过的大学时代,图书总是匮乏的,图书馆就是千军万马通过的独木桥——查卡片,填写索书单,递给柜 台里的图书管理员,焦急地等上好一会,管理员抱着书从书库里出来,常常退回几张单子,说这几本借 出未还,有时还会空着手出来。总之是期望与失望并至,满足与抱憾俱行。借来的书也要在短暂的借期 内抓紧读。晚上十点半学生宿舍统一熄灯,便点了蜡烛看,终于把一点五的视力看成了两百五十。同学 之间常常以读过大部头的书自诩,至于理解了没有,只能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觉今是而昨非了。 日月流逝,书倒是越来越多了 ...
这届年轻人爱宅家,足不出户就能活出自由?
3 6 Ke· 2025-05-02 01:54
处在快节奏的都市,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内心的"旷野"。它并非只存在于物理空间,存在于我们周边的方寸之间,可能是日常细微的美好事物,比如 是我们顺应时节做的食物。它是我们内心的宁静和喜乐。 城市和田园并非二元对立的,足不出户也能享有精神自由,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能用实际行动给家打造一个专属的平行宇宙。 在当代年轻人的人生议题里,有一个关键词——"逃离"。是留在大城市打拼,还是逃离北上广,在家乡或者异乡,寻找属于心中的"旷野之城"?这或许是 当代每个年轻人正在面临的问题。 日剧《小森林》中曾有一个片段:出生于村庄"小森"的女主角市子,在城市工作不顺。陷入迷茫的她从城市逃回小森,在小森度过了三次季节轮回之后, 又重返城市。对于市子来说,这一次并非妥协,而是从内心筑起了属于自己的"小森"。 "小森"的设定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还是一个精神原乡、心灵休憩地。正如她在剧中所说,"因为在城市里没有去处才回到小森,那是对小森的一种不尊 重。" 处在快节奏的都市,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内心的"旷野"。它并非只存在于物理空间,存在于我们周边的方寸之间,可能是日常细微的美好事物,比如 是我们顺应时节做的食物。它是我们内心的宁静和喜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