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塑料污染
icon
Search documents
印度已成全球最大塑料污染国,几乎占全球塑料排放量的1/5
Sou Hu Cai Jing· 2025-06-24 12:01
塑料的非生物降解性使其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印度政府出台了减少塑料使用的措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监管不力、替代品市场不成熟 以及公众意识不足等。 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15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印度占了14个。印度在近20年快速发展,但是以不断加重的污染作为代价。由于空气污染严重, 印度甚至被称为世界上呼吸最危险的国家。塑料污染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法新社称,印度是"塑料遍地的地狱"。 据参考消息《今日印度》周刊6月23日报道,如今印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污染国。 研究显示,印度每年排放930万吨塑料废物,占全球塑料废物排放量的20%。印度塑料行业规模庞大,但回收率仅为12%,另有20%被焚烧,还有约70%的塑 料废品去向不明,可能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路边。 去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塑料污染是一项紧迫的全球性挑战,由于其在环境中存在的持久性和对生态系统、社会的负面影响。 研究结果还表明,塑料污染排放在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东南亚最高。印度为塑料废弃物的最大排放者。 研究人员建立并发布了一个城市尺度的大块塑料污染综合清单,揭示出全球5万多个城市塑料废弃物污染热点分布, ...
研究揭示生物膜如何抑制微塑料堆积
Xin Hua She· 2025-06-19 02:18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到底去哪了?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菌自然产生的黏 性生物膜能让河床中的微塑料处于松散状态,从而更容易被流水带走。这一发现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污 染清理工作,并识别出隐藏的污染点。 研究发现,生物膜填充了沙粒间的空隙,减少了微塑料嵌入的空间。这使得微塑料颗粒难以深入沙 粒间隙,更易暴露在水流作用力下,从而更易被水流卷走。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甚至人体内的积累问题日益令人担忧。然而,由于影响其分布和沉积的因素众 多,预测这些无处不在的颗粒将集中在何处一直颇具挑战性,因此也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效率。 研究人员说,虽然水流扰动、底床表面粗糙度等其他因素会使情况复杂化,但这项研究为实地微塑 料污染调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生物膜的存 在是决定微塑料颗粒在何处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由微生物分泌的薄而黏的生物聚合物层可附着在 多种表面,包括沙质河床或海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有生物膜的沉积物中,微颗粒不容易堆 积,因为一旦落在这些区域,它们更可能被水流重新卷起并冲走。 研究人员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指出,微塑 ...
2025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元素
Ke Ji Ri Bao· 2025-06-11 08:18
6月10日,2025年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过去4天里,高考试卷频频登上热搜。科技日报记者整理发现,和往年一样,今年的试题中同样出 现不少科技元素。 英语阅读介绍中国学者的科研发现,物理试题展示我国的"世界首个",语文试卷以"令人惊艳"的方 式应对人工智能热潮……前沿科技和人文关怀融合,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并重,在强调基础能力的同 时,试题还注重情境设计,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考查。 原标题:2025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元素 编者按 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然而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人生新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本报推出专 题策划,深入解析高考试卷里的科技元素,感受科技魅力;分享院士的高考故事,汲取奋进力量;送上 实用小贴士,助考生规划假期生活。 中国方案彰显责任担当 科学界约定俗成地把5毫米以下的塑料称为"微塑料"。如今,它已经无处不在。 2021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家阿尔伯特·库尔曼斯发表论文称,儿童和成人每天可能摄入 10到10万颗微塑料颗粒。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人体一年摄入的微塑料总量大概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 量。 此次高考英语全国一卷阅读D篇聚焦微塑料污染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特别介绍中国科研人员提出 的解决方案。 ...
院士专家共议废塑治理之道
Zhong Guo Hua Gong Bao· 2025-06-10 02:17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主办。 "废弃塑料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极具回收利用价值。"王琪院士指出,应从塑料合成、加工、应用、废弃 物管理各环节全方位全链条防治废弃塑料污染。她提出,考虑到物质循环、能量供需、碳排放量、环境 保护等因素,废弃塑料应尽可能在高分子态回收利用。固相剪切碾磨加工在高分子态高值高效回收利用 废弃塑料,助力资源绿色低碳循环利用,应大力发展。 唐勇认为,从塑料全生命周期出发,将退役处置与塑料创制融合,从头设计发展新一代塑料有可能为终 结塑料污染提供新的途径——发展化学闭环循环和升值重构技术,解决现行塑料的污染;发展可环境消 融塑料,解决最难收集的塑料制品污染;发展结构可装拆、功能可补强的可装拆塑料,解决分离、解聚 和量大等难题。他建议制订科学的政策法规推动和引导塑料污染治理,以专项支持重塑塑料体系。 着眼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会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余龙,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张军,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究员季君晖、王格 侠,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产品线总经理张佳龙等就废弃塑料循环利用、生物降解塑料等领域的技 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情况作报告。 中化新网讯 ...
终结塑料污染,中国在行动!
Ke Ji Ri Bao· 2025-06-05 03:36
编者按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为"终结塑料污染"。我国在全世界减少塑料污染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多年来,我国从生产、使用、回收、处置、清理等各个环节持续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塑料 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本报推出特别策划,讲述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方法、经验,展示美丽 中国建设的成效与进展。 去超市买菜,尽量用自己带的布袋子,而不用塑料袋;喝奶茶等饮料,用纸吸管或不用塑料吸管; 在生活垃圾分类时,把矿泉水瓶等塑料制品单独分出,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内……目前,我国公众为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付出了很多努力和行动。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协会会长杜欢政教授 说,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我国已形成"法律—政策—标准"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近年来,我国先后出 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等文件,并将塑料污染 治理范围从零售餐饮扩展至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建立全链条管理网络。 快递和外卖业是污染主要来源 塑料污染问题已逐渐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焦点环境问题。 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造成 ...
【科技日报】用真菌“吃掉”塑料颗粒
Ke Ji Ri Bao· 2025-06-05 00:54
在生活中,塑料无处不在:从购物袋到快递包装,它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问题。近年来,塑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同等质量下,小粒径微塑料比大粒径的表面积大,和土壤微生物、养分的接触面积也就大,这 样一来,碳氮流失和激发效应就更严重。"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云驹解释道。 "这项研究首次在田间尺度证实,微塑料污染可能通过'土壤—作物—气候'的正反馈调节,加剧对 全球变化的影响。"许建初说,随着环境中的大粒径微塑料逐渐降解成小粒径颗粒,生态风险还会持续 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 的科研人员,针对"植物—土壤"系统中塑料废弃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代谢命运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一 系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危险材料杂志》《国际生物降解与生物分解》上。 "这些成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塑料污染,也为解决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方向。"昆明植物研究所研 究员许建初介绍。 小粒径微塑料危害大 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会逐渐分解成微小的颗粒,也就是微塑料。如今,微塑料污染几乎无处不在, 海洋、陆地、大气,就连偏远的青藏高原也没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举办202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04 05:40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李明)6月3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办的2025年世界环 境日主题活动在北京联合国大使馆举行。来自联合国机构、中方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和基金会的特邀 嘉宾参加了活动。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常启德出席活动并致 辞。 活动会场。人民网 记者李明摄 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致辞。人民网 记者李明摄 儿童环保绘画展览。人民网 记者李明摄 本次活动以"塑战塑决"为主题,在环境优美的室外草坪举行,开设圆桌论坛就治理塑料污染群策群 力,并辅以优美的音乐、舞蹈、绘画和诗歌等艺术表演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周国梅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内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持续实施全链条治理,在完善固体废物污 染防治依法建设、推动固废减量和循环再利用治理、落实化学品和新污染管控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会场环保宣传海报。人民网 记者李明摄 常启德在致辞中提及,发起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的"蓝色循环"项目获得了2023年联合国最高级别环 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这一项目探索出了应对海洋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径,让人们了解到治理塑料污染能 带来的深远回报,具备很好的推广价值。 ...
世界环境日将至 联合国呼吁终结塑料污染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6-03 15:38
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也持相似观点。他在当日活动现场表示,尽管塑料污染问题严 峻,"但它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可解决的环境挑战之一"。常启德称,人们已经拥有能够带来改变的工 具、知识和创新手段,并敦促所有个人、企业、社区和政府采取可持续做法,推动持久变革。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官逸伦)"塑料污染是一个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改变将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 实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代办王茜3日在北京出席202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时如是说。 联合国于1972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以"终结塑料污染"为主题,旨在动员各国共 同落实并推广相应解决方案。据联合国网站介绍,塑料污染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破坏土壤、污染 地下水且危害生物。 王茜表示,人们所做的选择可以塑造行业、改变市场并重新定义人类的共同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共同 努力终结塑料污染,保护地球和人类。" 活动现场还播放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今年世界环境日发表的视频致辞。古特雷斯指出,塑料废物 堵塞河流、污染海洋、危害野生动物,并在分解过程中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他表示,人们正采取 行动推动紧急改变,"但我们必须走得更远、更 ...
微塑料“入侵”:真相、争议与行动
Ke Ji Ri Bao· 2025-05-15 22:23
采写: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策划:刘 恕 李 坤 "全球平均每人每周吃掉的塑料量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人体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 "微塑料2小时入侵大脑。" …… "微塑料入侵人体"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公众的焦虑似乎与日俱增:我们是否正在被塑料无声地吞噬? 塑料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可几十年后,塑料带来的白 色污染又让其成为全球公敌。 联合国多次就全球的塑料污染问题做出决议,但时至今日,治理白色污染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一道共同难 题。 遗憾的是,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旧题未解,又增新题。 微塑料正是其一。从地球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区域的冰雪和溪水,到最偏远的南北两极海冰和新雪,再到 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海沉积物,从人类胎盘到大脑……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微塑料,触动了公众的神经。 然而,《自然》杂志官网近日刊文强调,"尚不清楚哪些发现值得信赖,以及它们可能意味着什么"。该 文认为,关于微塑料的危害,"需要更严谨的科学研究"。 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微塑料这个词诞生于2004年。 当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 章。他用一页纸汇总了 ...
连发三篇论文:蓝晶微生物PHA工业化生产,突破文献最高产量与最低单位成本纪录
生物世界· 2025-05-12 04:15
在全球 塑料污染治理 与 碳中和目标 的双重背景下, 上海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团队近期联合复旦 大学,在国际学术期刊 Metabolic Engineering 同期发表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并联合牛津大学在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发布全球首个基于真实生产数据的 聚羟基脂肪酸酯 ( PHA) 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研究。 这一系列工作通过自主开发的「 生物混动 」Biohybrid 技术体系, 在 PHA 工业化生产的单位产量、单位成 本控制和碳足迹控制方面达到文献报道最高水平。 油基碳源路线的理论突破与工业化验证 传统 PHA 生产依赖葡萄糖等糖类碳源,其理论质量转化率上限为 57%,对应碳源成本下限为 825 美元/吨。 蓝晶研发团队通过原子经济性分析发现,以长链脂肪酸为主的油脂碳源因其 75% 的碳原子占比且代谢无碳 损失,理论质量转化率可达 130%,碳源成本下限降低至 590 美元/吨。基于此,研究团队选择具有油脂代谢 优势的 罗氏真养菌 ( Cupriavidus necator H16) 为工业菌株,在补料分批发酵中实现 175 克/升的 P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