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塑料
icon
Search documents
36氪精选: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日经中文网· 2025-06-20 07:27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 ,作者李承烨 36氪 . 36氪是服务中国新经济参与者的卓越品牌和开创性平台,提供新锐深度的商业报道,强调趋势和价值,我们的slogan是:让一部分 人先看到未来。 编者荐语: 日经中文网与36氪开展内容交换合作。将精选36氪的精彩独家财经、科技、企业资讯,与读者分享。 nature发表惊人事实 我们的大脑里可能有个勺子 文 | 李承烨 封面来源 | 日经中文网 在2月份发表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团队,对一批人类尸体样本进行了检测,结 果大吃一惊: 所有样本的 大脑组织中,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研究团队也比较了2016年与2024年两个年份的样本,发现这8年里,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上涨了50%。 而塑料的产量每10到15年 翻一番,这一增长趋势与脑内微塑料浓度上涨的趋势完全一致。 这么多的微塑料,是怎么进入到我们大脑中的呢? 第一种显而易见就是吃喝了。海鲜、水产、盐、你吃下的每一口,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夹带私货。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高达7克,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而且,这些 ...
研究揭示生物膜如何抑制微塑料堆积
Xin Hua She· 2025-06-19 02:18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到底去哪了?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菌自然产生的黏 性生物膜能让河床中的微塑料处于松散状态,从而更容易被流水带走。这一发现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污 染清理工作,并识别出隐藏的污染点。 研究发现,生物膜填充了沙粒间的空隙,减少了微塑料嵌入的空间。这使得微塑料颗粒难以深入沙 粒间隙,更易暴露在水流作用力下,从而更易被水流卷走。 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甚至人体内的积累问题日益令人担忧。然而,由于影响其分布和沉积的因素众 多,预测这些无处不在的颗粒将集中在何处一直颇具挑战性,因此也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效率。 研究人员说,虽然水流扰动、底床表面粗糙度等其他因素会使情况复杂化,但这项研究为实地微塑 料污染调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生物膜的存 在是决定微塑料颗粒在何处积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由微生物分泌的薄而黏的生物聚合物层可附着在 多种表面,包括沙质河床或海岸。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含有生物膜的沉积物中,微颗粒不容易堆 积,因为一旦落在这些区域,它们更可能被水流重新卷起并冲走。 研究人员以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例指出,微塑 ...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5 02:02
nature发表惊人事实 我们的大脑里可能有个勺子 文 | 李承烨 封面来源 | Pexels 在2月份发表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团队,对一批人类尸体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大吃一惊: 所有样本的 大脑组织中,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第一种显而易见就是吃喝了。海鲜、水产、盐、你吃下的每一口,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夹带私货。 微塑料已经渗透进海洋食物链,哪怕你只是吃一口看起来无害的生蚝,它体内可能也有一个自己的塑料勺了。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高达7克,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而且,这些微塑料已经深入到了脑组织、血管壁,甚至免疫细胞内部。 研究还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样本中,大脑里的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出3到5倍。 虽然研究尚未证明"塑料导致痴呆",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塑料干扰了大脑代谢;二是患病的大脑更容易让这些微塑料趁虚而入。 无论哪种,都应该引起我们警觉。 研究团队也比较了2016年与2024年两个年份的样本,发现这8年里,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上涨了5 ...
你的大脑里,藏着一个塑料勺?
36氪· 2025-06-14 13:57
nature发表惊人事实 我们的大脑里可能有个勺子 虽然研究尚未证明"塑料导致痴呆",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塑料干扰了大脑代谢;二是患病的大脑更容易让这些微塑料趁虚而入。 无论哪种,都应该引起我们警觉。 研究团队也比较了2016年与2024年两个年份的样本,发现这8年里,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上涨了50%。 而塑料的产量每10到15年翻一番,这一增长趋势与脑 内微塑料浓度上涨的趋势完全一致。 文 | 李承烨 封面来源 | Pexels 在2月份发表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团队,对一批人类尸体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大吃一惊: 所有样本的 大脑组织中,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浓度最高的样本中,塑料含量高达7克,相当于一只塑料勺的重量。而且,这些微塑料已经深入到了脑组织、血管壁,甚至免疫细胞内部。 研究还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疾病的样本中,大脑里的微塑料浓度比普通人高出3到5倍。 很多人没意识到, 微塑料不止存在于食物中,连我们吸的空气也不干净。 研究发现,空气中飘浮的合 ...
2025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元素
Ke Ji Ri Bao· 2025-06-11 08:18
6月10日,2025年高考正式落下帷幕。 过去4天里,高考试卷频频登上热搜。科技日报记者整理发现,和往年一样,今年的试题中同样出 现不少科技元素。 英语阅读介绍中国学者的科研发现,物理试题展示我国的"世界首个",语文试卷以"令人惊艳"的方 式应对人工智能热潮……前沿科技和人文关怀融合,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并重,在强调基础能力的同 时,试题还注重情境设计,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考查。 原标题:2025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元素 编者按 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然而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人生新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本报推出专 题策划,深入解析高考试卷里的科技元素,感受科技魅力;分享院士的高考故事,汲取奋进力量;送上 实用小贴士,助考生规划假期生活。 中国方案彰显责任担当 科学界约定俗成地把5毫米以下的塑料称为"微塑料"。如今,它已经无处不在。 2021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家阿尔伯特·库尔曼斯发表论文称,儿童和成人每天可能摄入 10到10万颗微塑料颗粒。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人体一年摄入的微塑料总量大概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 量。 此次高考英语全国一卷阅读D篇聚焦微塑料污染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特别介绍中国科研人员提出 的解决方案。 ...
【科技日报】用真菌“吃掉”塑料颗粒
Ke Ji Ri Bao· 2025-06-05 00:54
在生活中,塑料无处不在:从购物袋到快递包装,它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问题。近年来,塑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同等质量下,小粒径微塑料比大粒径的表面积大,和土壤微生物、养分的接触面积也就大,这 样一来,碳氮流失和激发效应就更严重。"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云驹解释道。 "这项研究首次在田间尺度证实,微塑料污染可能通过'土壤—作物—气候'的正反馈调节,加剧对 全球变化的影响。"许建初说,随着环境中的大粒径微塑料逐渐降解成小粒径颗粒,生态风险还会持续 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中心") 的科研人员,针对"植物—土壤"系统中塑料废弃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代谢命运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一 系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危险材料杂志》《国际生物降解与生物分解》上。 "这些成果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塑料污染,也为解决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方向。"昆明植物研究所研 究员许建初介绍。 小粒径微塑料危害大 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会逐渐分解成微小的颗粒,也就是微塑料。如今,微塑料污染几乎无处不在, 海洋、陆地、大气,就连偏远的青藏高原也没 ...
微塑料“入侵”:真相、争议与行动
Ke Ji Ri Bao· 2025-05-15 22:23
采写: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策划:刘 恕 李 坤 "全球平均每人每周吃掉的塑料量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人体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 "微塑料2小时入侵大脑。" …… "微塑料入侵人体"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公众的焦虑似乎与日俱增:我们是否正在被塑料无声地吞噬? 塑料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可几十年后,塑料带来的白 色污染又让其成为全球公敌。 联合国多次就全球的塑料污染问题做出决议,但时至今日,治理白色污染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一道共同难 题。 遗憾的是,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旧题未解,又增新题。 微塑料正是其一。从地球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区域的冰雪和溪水,到最偏远的南北两极海冰和新雪,再到 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海沉积物,从人类胎盘到大脑……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微塑料,触动了公众的神经。 然而,《自然》杂志官网近日刊文强调,"尚不清楚哪些发现值得信赖,以及它们可能意味着什么"。该 文认为,关于微塑料的危害,"需要更严谨的科学研究"。 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微塑料这个词诞生于2004年。 当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 章。他用一页纸汇总了 ...
PNAS:陈春英院士团队发现,微塑料可作为碳源进入体内碳循环,干扰代谢和肠道健康
生物世界· 2025-05-11 23:4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塑料 的广泛应用极大程度推动了工业化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导致了 微塑料 (MP) 和 纳米塑料 (NP) 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无处不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有研究表明,人类每周微塑料颗粒的 摄入量在 0.1-5 克左右。 为了减轻塑料污染,人们引入了 生物可降解塑料 作为传统石油基塑料的环保替代品。 聚乳酸 (PLA) 是 全球生产和消费最多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广泛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的制造和作为生物医学递药的载 体。尽管 PLA 被认为是"生态友好"型塑料,但是在人类和小鼠模型研究中发现, PLA 的摄入会引发 炎症 ,同时, PLA 会比传统石油基塑料产生更多的 微塑料 ,这意味着其可能具有更大的潜在隐患。 2025 年 5 月 5 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陈春英 院士团队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PNAS) 上发表了 题为: Incorpor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microplastics into the carbon cycle as carbon source to remodel the endogenous m ...
新型污染物微塑料来袭,从环境到人体,它如何成为健康“隐形杀手”?
仪器信息网· 2025-05-09 07:04
尽管当前研究已经揭示了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微 塑料能够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对人体多个重要系统造成影响,包括 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微塑料的毒性 作用不仅局限于单一器官或组织,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细胞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引发系统性损伤。 导读: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Microplastics/Nanoplastics, MNPs) 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因其微观尺寸、广泛分布以及难以 降解的特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领域的核心关注点。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持续累积,微塑料已经被发现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包括 水源、土壤、大气甚至生物 体内 。更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已经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例如通过 食物链、饮用水、空气吸入以及皮肤 接触等 无处不在的方式。 据估计,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无意中摄入大量微塑料,这种隐形污染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微塑料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例如,微塑料能够通过诱导氧化应激、 ...
海洋中微塑料如何分布?最新研究称受大小影响或有部分进入碳循环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01 02:39
中新网北京5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环境科学论文称,研究人 员通过一项分析探索了微塑料在海洋不同深度的分布,结果显示,海洋中微塑料的分布和行为受其大小 影响,部分有可能进入碳循环。 这项研究发现,在100-5000微米间的较大微塑料更容易被海洋分层结构捕获,而小于100微米的微塑料 在水柱中的分布更均匀,寿命更长。这些发现强调了研究微塑料分布的重要性,并对制定有效策略减少 微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很重要。 该论文指出,尽管微塑料已在全球海洋中被广泛记录,但很多研究仅取样了海洋表层的50厘米。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Shiye Zhao和合作者一起,他们综合 了2014年至2024年间全球1885个记录站的深度剖面数据,以评估不同深度微塑料的浓度和行为。这些数 据表明,微塑料可能构成了海洋碳循环的明显组成,在碳中的比例从30米深处的0.1%增至2000米深处 的5%。 其中,此次研究在深水中持续观察到大量微塑料,在大西洋的一处剖面中,100-270米深处检测到每立 方米超过1100个颗粒;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2000米深处检测到每立方米600个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