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首都功能疏解
icon
Search documents
雄安迎新!首批两家央企总部正式迁入,疏解非首都功能迈出关键一步
Hua Xia Shi Bao· 2025-10-10 07:45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10月9日上午,作为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的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正式迁驻雄安,并开启常态化办公。 这标志着酝酿八年之久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进入了央企总部疏解落地的新阶段。 目前,中国华能总部及直属单位1000余名员工已在新办公室进入工作状态;中国中化总部及配套单元近 1000名员工也已在新办公场地有序开展工作。这不仅为雄安这片热土注入了澎湃的央企动能,更向世界 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迈出了从"建"到"疏"的关键一步。 中国华能雄安新区总部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1.11万平方米,地上部分北侧塔楼26层,建筑高度为130米, 另有南侧塔楼9层、裙房4层,功能包括办公、会议、管理中心以及企业展示、配套服务及配建设施等。 中国中化大厦设计结构高度约150米,为雄安新区最高建筑,其设计灵感源于白洋淀"金芦苇"造型,顶 部塔冠如一朵盛放的"牡丹花",是中化大厦的"点睛之笔"。 据悉,中国中化是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于2021年5月8日正 式揭牌成立,国资委央企名录排名第43位。旗下拥有扬农化工(60048 ...
两大央企今天正式迁驻雄安新区
第一财经· 2025-10-09 08:23
2025.10. 09 本文字数:672,阅读时长大约1分钟 作者 | 央视新闻 封图 | 新华社 据央视新闻,今天(10月9日)上午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雄安新区的总部大楼前举行了升旗仪式 , 标志着作为雄 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的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正式迁驻雄安 。 目前,中国华能总部及直属单位的1000多名员工和中国中化总部及相关配套单元的近1000名员工已在雄安新区进入常态化生活办公状态。 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的正式迁驻 , 不仅是两家央企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 更是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 两家 龙头央企在雄安落地扎根 , 将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雄安新区集聚 , 促进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加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体 系 。 同时 , 央企员工的大规模入驻也将为雄安新区带来人才 、 技术等优质资源 , 推动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活力的提升 。 雄安新区高度重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为央企在雄安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从办公场地的规划建设到员工生活的配套服务,新区相 关部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在政策落实、资源协调等方面 ...
疏解非首都功能 首批两家央企总部正式迁驻雄安新区
Yang Shi Xin Wen· 2025-10-09 04:17
目前,中国华能总部及直属单位的1000多名员工和中国中化总部及相关配套单元的近1000名员工已在雄 安新区进入常态化生活办公状态。 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的正式迁驻,不仅是两家央企自身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雄安新区承接北 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两家龙头央企在雄安落地扎根,将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 企业向雄安新区集聚,促进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央企 员工的大规模入驻也将为雄安新区带来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推动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活力的提 升。 雄安新区高度重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为央企在雄安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从办 公场地的规划建设到员工生活的配套服务,新区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在政策落实、资源协调等 方面高效协同,确保了企业搬迁过渡平稳有序。此次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顺利迁驻并实现常态化办公, 正是新区疏解服务保障能力的生动彰显,也为后续更多央企疏解入驻积累宝贵经验。 (总台记者 宋小勇 祁文杰) 今天(10月9日)上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雄安新区的总部大楼前 举行了升旗仪式,标志着作为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 ...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非首都功能疏解见效,区域均衡仍存短板
Jing Ji Guan Cha Wang· 2025-07-21 13:20
其次,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见效。在"六链"方面,三地重点培育氢能、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链,建立跨区域"链长制"。其中,北京加速推进燕东 集成电路生产线、小米汽车工厂等重点项目投产;2024年,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1%;河北借助资源、应用场景等优 势,促成阿里张北大数据、京车造车基地等项目成功落地并投产。在"五群"方面,三地重点培育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截至2024 年,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已成功迈进"国家队",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在全国占比均超20%。 再次,京津冀城市群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高铁总里程达2624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 盖,京津雄实现半小时通达,北京至保定、张家口、廊坊、武清等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在机场建设方面,9个规划机场均已实现通航,初步 构建起"双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两翼"(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多点"三级机场梯队。 此外,该蓝皮书也揭示了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首先 ...
京津冀蓝皮书发布: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
Xin Jing Bao· 2025-07-20 13:26
Core Insights -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lue Book: Development Report (2025)" highlights the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n high-quality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ocusing o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innovation, industry, ecology, and public services [1][2] Group 1: Achievements - In 2023, the technology contract transaction amount from Beijing to Tianjin and Hebei reached 74.87 billion yuan, which is 10.52 times that of 2013 [1] - Cumulative investments by Beijing enterprises in Tianjin and Hebei reached 2.3 trillion yuan, with over 49,000 investment instances [1] - The total length of high-speed rail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reached 2,624 kilometers, covering all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the area [1] Group 2: Challenges - The report identifies significant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 with the average salary in Beijing in 2023 being 218,312 yuan, 1.58 times that of Tianjin and 2.3 times that of Hebei [1] - There is a lack of a unified region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need for accelerated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1] - The pressure for the deconcentration of non-capital functions remains high, and the allocation of quality medical resources is uneven across the three regions [1] Group 3: Recommendations - The report suggests legislative collaboration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to break down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and enhance policy consistency [2] - It encourag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tual recognition director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qualifica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a shared talent database [2] -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cooperation, promoting high-quality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rban cluster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