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雷达技术
icon
Search documents
迎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院士专家宣讲科学家精神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29 09:08
来源:光明日报 5月28日,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在东南大学、长春新区管委 会、长春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三地开讲。 "攻破新技术,就是在解决困难中前进。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往前走一步。"在东南大学,雷达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科十四所科技顾问贲德分享了60多年来让中国雷达看得更远、更细、更准的科 技攻关经历。从首部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到首部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再到天基雷达,研究难度一次高 过一次,但从未把贲德难住。"原理首先要搞清楚,再列出关键技术,接下来一项项课题攻关。解决问 题的笨办法就是花力气、下功夫,这样才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贲德说。 中国探月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为什么"好"?探月精神给出答案: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 坚、合作共赢。在长春新区管委会,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重型运载火箭工程总设计 师、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以"深空探测与探月精神"为题作报告,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目标、 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突破以及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故事,分享了他对探月精神的实践体会与思 考。他表示:"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探月 ...
为低空经济装上“中国天眼”
Xi An Ri Bao· 2025-05-27 02:18
在低空经济这一蓬勃发展的新赛道上,雷达技术如同"空中交警",是保障低空飞行安全、推动产业有序 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部分关键雷达技术长期依赖进口,成为制约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 题 。 八阵图自主研发的四面阵测雨雷达。 在西安,有一群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追光者勇挑重担,凭借对雷达技术的不懈钻研,自主研发出填补国 内多项技术空白的创新成果,为低空经济装上"中国造"雷达天眼。他们在低空经济这片新兴蓝海中破浪前 行,勾勒出属于中国科技企业的精彩版图。 破釜沉舟 两代人的技术接力 在西安龙首原地铁站旁一间老旧的民房里,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朱鸿熙的脸上。手边的泡面早已凉透, 但他却浑然不觉,仍全神贯注盯着雷达波形图……这是2016年朱鸿熙团队创业初期的常态,4人团队挤在民房 里办公,资金链几近断裂。"失败意味着负债一生,必须奋力一搏。"面对困境,朱鸿熙咬牙抵押了自己唯一 的住房。 朱鸿熙的创业动力源于父亲。在朱鸿熙的记忆中,作为雷达领域的专家,父亲为了突破"卡脖子"技术, 常常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一泡就是数月。怀揣"科技报国"的梦想,2016年,朱鸿熙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电 子工程信息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坚定地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