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工程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中国2030年登月计划再获重大突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过30余年的接续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历程中,中国航天不仅 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还突破并掌握了太空行走、空间站建造等关键技术,最终建成自主可控的 空间站。这些里程碑式成就,不仅创造了航天奇迹,更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展现了科技自立 自强的硬核实力。 李英良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在于坚持举国体制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方法。这种模式既强调"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又注重建立竞争与激 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共谋发展、共保成功的强大合力。 6月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总体技术局局长、研究员李英良在会上表示:"我和我们的团队以运行好、应用好、发展好我国空间站 及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他向现场记者宣布了一项最新进展:"就在发布会前,我们收到前线好消息——新一代'梦舟'载人飞船 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航天人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打磨各项 ...
高微重力、高精度时频、超冷原子,从零开始到国际首创……航天人讲述把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动实践
Mei Ri Jing Ji Xin Wen· 2025-06-17 14:07
6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一线的5位代表,围绕"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与中外记 者见面交流。 为了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几代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30年。探索永无止境,如今,中华民族的千年登月梦想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 月。 在飞天梦圆的背后,是举国同心的团结奋斗,是无数奋斗者的齐心托举。载人航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由14个大系统、上百个分系统组成,参与单位多达上 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人员,是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典范,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在记者见面会上,5位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围绕载人航天的主题与记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谈到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当年先辈们在戈壁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干成了'两弹一星'。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建成了空间 站,正在实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我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传承的精神密码。"张璐表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研究员李英良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方面是我国坚持举国体制优 势,丰富和完善 ...
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Xin Hua She· 2025-06-17 13:12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新华社记者刘艺 "探索太空永无止境,飞天圆梦永不停歇。"两度飞天的"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说,中国航天人是一群仰望 星空的人,更是一群脚踏实地的人。 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费俊龙和其他4位载人航天领 域代表围绕"自立自强发展载人航天"与中外记者交流,分享他们从事载人航天事业的亲历故事和心路历 程。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中国载人航天从起步之初就选择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30多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实现了从 无到有,从千年飞天梦圆、到首次太空行走、再到实现空间建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全程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说:"我们成功地建成 了具有当代科技水平的中国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部国产化,走出了 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助理张璐现场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科学实验柜的模型。利用具有中 国特色、国际领先的科学实验柜,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正不断取得国际上的突破进展。 ...
零高度逃逸、7秒冲刺时速650公里,突破!空、地科研捷报频传
Yang Shi Wang· 2025-06-17 10:29
央视网消息:6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12时30分,梦舟载人飞船逃逸发动机成功 点火,船塔组合体在固体发动机推动下腾空而起,约20秒后达到预定高度后,返回舱与逃逸塔实现安全分离,降落伞顺利展开。12时32分,返 回舱使用气囊缓冲方式安全着陆于试验落区预定区域,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火箭推力与燃料规模的提升,也意味着一旦发生故障,其潜在的爆炸当量或冲击能量将大幅增加。为确保航天员在极端险情下的绝对安全,必 须实现更快速、更远距离的应急逃逸。因此,研制一款具备更快速度、逃离得更远的新的逃逸飞行器,已成为保障未来载人登月任务安全的关 键环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李志杰介绍,这个难点还是有的,超高精度的时序控制,在极短时间内有一个响应,然后所有的系统进行联动,都是毫秒 级。低空开伞相当于逃逸初始的高度是0,初始的速度也是0,在这么低空的一个条件下进行开伞,整个伞的张满情况,这都决定了后续整个着 陆的安全性。像气动分离,起飞之后逃逸塔跟返回舱的快速分离,还不能受到一些喷流的影响,整个设计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弹道设 计,还有落点精度。再有像逃逸发动机设计,在那么短的时间 ...
“零高度逃逸试验的圆满成功,是梦舟载人飞船研制的重要里程碑”——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余抗
Xin Hua She· 2025-06-17 10:17
新华社酒泉6月17日电 题:"零高度逃逸试验的圆满成功,是梦舟载人飞船研制的重要里程碑"——访中 国航天科技集团余抗 李国利、罗维玮、孙进 据了解,与神舟飞船相比,梦舟飞船改变了以往"火箭负责逃逸、飞船负责救生"的模式,由航天科技集 团五院梦舟载人飞船系统承担逃逸抓总职能,全面负责逃逸与救生两项任务。 6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实施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这是继1998年开 展神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后,时隔27年我国再度组织实施此项试验。 据了解,本次试验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实施。新飞船返回舱采用了无整流罩设计,逃逸塔直接装在 飞船上,实现了技术上的升级换代。 什么是零高度逃逸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什么?这次试验有什么新的特点?与神舟飞船零高度逃 逸飞行试验又有何不同……试验当天,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余抗。 逃逸救生是载人飞行任务重要的安全保障手段,逃逸系统是梦舟载人飞船独有的一个系统,也是航天员 的"生命保护神"。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发生紧急故障时,能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返回舱带离危险区域,使航天员脱离危 险,安全着陆。"余抗说。 他表示,零高度逃逸指的是 ...
瞭望 | 天问二号叩响中国小行星探测之门
Xin Hua She· 2025-06-09 11:32
Core Viewpoint - The Tianwen-2 mission aims to explore and sample asteroid 2016HO3 and subsequently conduct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main-belt comet 311P, marking China's first attempt at asteroid sample return and advancing deep space exploration [1][2][13]. Mission Overview - The Tianwen-2 mission is led by the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with a long and challenging implementation cycle of approximately 10 years, facing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2][13]. - The mission consists of 13 flight phases, including launch, asteroid transfer, close approach, sampling, and return segments [13]. Launch Details - The Long March 3B rocket, known for its high payload capacity, successfully launched the Tianwen-2 spacecraft from the 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on May 29, 2025 [1][4]. - This mission is the first time the Long March 3B rocket has executed a launch to escape Earth's gravitational pull, requiring a speed of at least 11.2 km/s [5][6]. Challenges Faced - The launch faced three main challenges: higher speed requirements, increased precision demands, and a narrower launch window [6][9]. - The launch window for the mission was limited to three days, with only four minutes available each day for a successful launch [9]. Technical Innovations - The mission has implemented various technical improvements, including enhanced payload capacity and precision tracking systems, to ensure successful launch and mission execution [10][11]. - The spacecraft is equipped with 11 scientific instruments for spectral measurement, optical imaging, and environmental detection, aimed at gathering valuable data during its journey [13][16]. Scientific Goals -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focus on determining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asteroid and comet, including their orbital dynamics, composi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17]. - The mission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solar system and the formation of celestial bodie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asteroid and comet [16][17].
深度关注 | 梦想的远征
天问二号成功发射,设计任务周期约为十年 梦想的远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报道 天问二号的任务是探访两颗目标天体,一颗是近地小行星2016HO3,另一颗是主带彗星311P。图为天问 二号任务示意图。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供图 5月29日凌晨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 探测器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大凉山深处,夜幕笼罩下,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巍然矗立,像一柄出鞘利剑指向苍穹。 "点火!"5月29日1时31分,橘红色尾焰喷薄而出,火箭冉冉升空。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正式启航。 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指挥部总指挥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国家航天局深入贯彻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 程接续前进,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期待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 探测任务,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揭开更多宇宙奥秘,增进人类认知。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烈焰映照出中 ...
焦点访谈|两大光荣使命、12个飞行阶段 天问奔赴太空开启“追星”路
Yang Shi Wang· 2025-05-29 13:46
这次担任01号指挥员的张润红是我国航天发射阵地首位女性指挥员,天问二号是她作为指挥员第15次执行发射任务,从去年年底,她就在为天问二号的发射 做准备了。对于此次天问二号任务,张润红深感责任重大。 由于目标小行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一直在变化,天问二号必须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发射,才能尽可能节省燃料,因此留给火箭的发射窗口只有短短4分 钟。除了窄窗口发射,火箭的入轨速度要达到每秒11.2公里,并且要求高精度地入轨。这相当于从上海投出一个篮球,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还要保证篮 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闽慷:"这次任务对入轨精度要求比普通高轨发射任务要高一倍。我们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说对于制导方法的变化,能够让 火箭在比较大的偏差情况下仍然能够满足入轨要求。"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5月2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着天问二号探测器,在烈焰和轰鸣声中腾空而起,奔赴浩渺的太 空,迈出了行星探测工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二号此行肩负着两大艰巨而光荣的使命:首先要对小行星2016HO3展开全方位探测,并采集珍贵样本,用返回舱 送回地球;随后主探测器还要继续马不停蹄奔赴主带彗星311 ...
迎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院士专家宣讲科学家精神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29 09:08
来源:光明日报 5月28日,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在东南大学、长春新区管委 会、长春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三地开讲。 "攻破新技术,就是在解决困难中前进。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往前走一步。"在东南大学,雷达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科十四所科技顾问贲德分享了60多年来让中国雷达看得更远、更细、更准的科 技攻关经历。从首部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到首部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再到天基雷达,研究难度一次高 过一次,但从未把贲德难住。"原理首先要搞清楚,再列出关键技术,接下来一项项课题攻关。解决问 题的笨办法就是花力气、下功夫,这样才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贲德说。 中国探月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为什么"好"?探月精神给出答案: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 坚、合作共赢。在长春新区管委会,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重型运载火箭工程总设计 师、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以"深空探测与探月精神"为题作报告,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目标、 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突破以及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故事,分享了他对探月精神的实践体会与思 考。他表示:"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探月 ...
航天人说我们的火箭打了10.9环 相当于从上海投篮命中北京篮筐
Huan Qiu Wang Zi Xun· 2025-05-29 01:3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 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正式开启,深空探测任务迈出新的一步。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5月29日凌晨1点31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起飞,飞行约18分钟后,将天问二号探测器送入地球至 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张润红:天问二号探测器是一个重大的工程,它像一个接力赛,我这一棒已经 圆满成功了,希望它后续的探测、采样、返回都能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陈闽慷:天问二号任务还是很不平凡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发射任务,所以 还是挺自豪的。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火箭打了个十环? 陈闽慷:10.9环,因为精度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再高一些。这一次挑战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经验。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 成回收。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天问二号任务周期约10年。 2016HO3小行星是地球的准卫星之一,是研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