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司马迁》
icon
Search documents
“写戏是我生命所必需的”(人物)
Ren Min Ri Bao· 2025-10-22 22:21
郭启宏照片。 陈 利供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是《郭启宏剧作选》的卷首词,源自曹禺在 《李白》首演后对他的赞誉。1991年,话剧《李白》首演轰动京城,并获得剧目、编剧、导演、舞美、 表演5项文华奖,开启了郭启宏的文人历史剧创作。如今这出空灵而诗意的戏已经演了30多年,一直陪 伴着人艺和观众。 从岭南学子到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的耄耋老者,郭启宏恰如这只白鸥,凭文人的赤诚与坚 守,擎"传神史剧"的千钧之笔,启历史幽微,宏戏剧之美。 1957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郭启宏,受业于宋元文学专家、词曲大师王季思。随先生习宋词元曲,进 城看戏,尤其是在先生指导下参加车王府曲本的古籍整理校勘,为他日后的跨剧种创作埋下了种子。 "我与戏剧的缘分,可以说不在舞台,而始于文学。"郭启宏说。 49岁那年,郭启宏正式成为北京人艺的编剧。半年后,他将转战话剧领域的第一部作品《李白》初稿交 给了时任副院长于是之。过了半个多月,于是之拿着经过深思熟虑的修改提纲和用铅笔标注的剧本,与 导演苏民一起来找他讨论,对剧本结构、人物、情节、语言都反复斟酌,这份对艺术的敬畏和前所未有 的创作自由,让他找到了灵 ...
讲座|“民族的触手”:战前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的理想与困境
Xin Lang Cai Jing· 2025-10-05 03:04
【编者按】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不仅是东亚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理解战前日本知识界的学术 转向、思想困境与跨文化实践提供了独特视角。作为日本首个专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民间学术团 体,"中国文学研究会"在复杂的政治语境中探索文学的自律性,其成员的研究实践与思想反思成为中日 比较文学研究的宝贵遗产。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于2025年9月26日举办题为《20世纪日本学者的 中国文学研究——以中国文学研究会为中心》的讲座,深入剖析这一团体的成立背景、核心人物思想轨 迹及其在文学与政治张力中的学术探索。本次讲座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举办的2025年秋季学期 读书会"本文内外:世界文学的跨界叙事与知识生产"系列活动之一,由高磊主讲,宋新亚与谈。高磊是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博士后,日本大阪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中日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宋新亚是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常勤讲师,日本大阪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本次讲座围绕1934年成立的"中国文学研究会"展开,通过竹内好、武田泰淳、冈崎俊夫等三位核心人物 的研究历程,揭示了这一组织在对抗传统汉学与所谓"支那学"、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