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

Search documents
传承书院文化 书香浸润乡村(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Ren Min Ri Bao· 2025-05-24 21:52
文宇阁书院鸟瞰。 徐 铮摄 "江右书院甲天下",江西的书院文化底蕴深厚、绵延至今,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 书院等声名远扬。 如今,在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鹅峰乡,有一座藏书300余万册、年服务超10万人次的文宇阁书院。传承书 院文化传统,文宇阁书院广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古籍、地方文献尤其是新编地方志,全年对外免费开 放,让书香浸润乡村,使学习蔚然成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农家子弟,建设图书馆回报家乡 书院兴起于唐、成形于宋、传承至明清,是古代重要的藏书、修书以及文化教育机构,也是思想文化传 承的重要场所。 学生在文宇阁书院阅读。 邓龙华摄 万载县曾有书院49所,书院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张岩书院、龙河书院、东洲书院、正谊书院等先后建成。书院文化传承发展至今,龙河书院已发展成 为如今的万载中学,正如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副楹联所说——'道法相传清流万古,人文继起秀挺千 山'。"万载县委宣传部部长黄云辉说。 底蕴深厚的书院文化传承不息。"去文宇阁书院!"如今,万载县鹅峰乡建起了一座江西省最大的民办公 益图书馆——文宇阁书院,市民们和乡亲们常常来到这里看书、学习。 文宇阁书院的创始人袁宇是个80后,出生于万载县 ...
到沈阳故宫看清代藏书
Xin Hua Wang· 2025-05-19 02:36
清刘墉行书诗册。(沈阳故宫博物院供图) 新华社沈阳5月19日电(记者赵洪南)沈阳故宫博物院18日推出"圣海沿廻——沈阳故宫藏书文化专题 展",带观众一览沈阳故宫在清代都藏有哪些书。 此次展览分"内府藏书""四库遗珍""国史秘籍""文溯书阁"四个部分。沈阳故宫博物院展示交流部策展人 庄策说,清乾隆时期规定,内府刊刻书籍,印成后每种需以一部或数部移送盛京收藏。这些典籍以武英 殿刊刻本为多,如《西清古鉴》《皇朝礼器图》等,一千一百多部,一万五千余册;另有满文、蒙文刻 本或满蒙合璧本二百一十余部。典籍运至盛京后多集中存放在沈阳故宫西七间楼,该楼始建于清太宗天 聪年间,乾隆朝以后楼内主要存放书籍、墨刻、档案。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文溯阁落成,同年入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几乎囊 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主要典籍,编纂工程浩大。书成后,仅抄录一项,征调全国各地保举经考试 而录用的3800余名落第举子。在庞大的编纂人员队伍中,不乏精通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辑佚的文 人学者,他们代表了乾隆朝最高的文化水准。 展览中,清刘墉行书诗册、清刘统勋草书册等也在现场亮相。庄策说,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有 ...
溥仪要卖,日军要收,带着四库全书逃难,这些书生豁出去了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4-29 10:15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书有四大"厄":水、火、兵、虫,其中尤以"兵厄"为害最大,《四库全书》就是"兵厄"的受害者。 这部世界上最大的手抄丛书,全书约8亿字,因为太珍贵,怕出意外,乾隆时期共抄7部,分头藏进南北 7座皇家藏书阁。不想,才到清末,《四库全书》就只剩"三部半"了。这"三部半"在抗战中险象环生, 如今书与阁同在一城的,仅剩文澜阁本。 四库七阁,硕果仅存 1938年2月22日,一辆军车从上海疾驰杭州。车上,是日军"占领地区文化接收委员会"派出的9名"文化 人",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把文澜阁《四库全书》带回日本。 "半部"文澜阁本,坎坷最多,从晚清起,就历经战火、迁徙、补抄,而回溯其最惊心动魄的篇章——抗 日西迁,更是一部由文人志士与普通民众共同书写的"文脉长征"。 1909年拍摄的文澜阁内部,《四库全书》和书橱都在。 今日文澜阁 据史料记载,文澜阁是"四库七阁"中唯一向民众开放的。江南的文人学子可入内阅看,在办理手续后, 还可以把书借出抄录,可谓开世界公共图书馆之先河。 不过,盛世转瞬即逝,鸦片战争距乾隆去世只有41年。1860年,圆明园付之一炬,文源阁书也灰飞烟 灭。"南三阁"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全军覆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