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红日》

Search documents
文旅“新夜态”点燃消费市场新活力
Zheng Quan Ri Bao· 2025-06-29 16:42
夜幕降临,河南安阳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场场爆满;北京丰台花街夜市、东城"簋街不夜节", 让夏日"夜经济"升温……近段时间,各地抓住夏季出游黄金期,聚焦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因地制宜推出 丰富多样的夜间活动,为文旅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夜间经济不仅是拉动消费的"引擎",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展台"。沉浸式演出、非遗夜市、灯光艺术 展等创新业态,正将城市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吸引游客"为一台 演出赴一座城""为一条街巷爱一座城"。 一方面,打造"一城一品"的夜间IP。夜间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赋能。例如,西安通过"大唐不夜 城"复原盛唐气象,苏州以"平江路夜游"展现江南水乡诗意,均以文化IP为核心构建差异化品牌。未 来,各地需深挖本土文化基因,通过历史街区、博物馆、艺术馆等,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另一方面,构建"有温度"的夜间生态。夜间经济的繁荣需以精细化治理为保障。针对噪音扰民、环境卫 生、安全隐患等问题,需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控音量与灯光,优化垃圾清运 与公共交通班次,强化夜间安保巡逻与应急响应。唯有让"烟火气"与"文明范"并行不悖, ...
夏日经济夜观察丨文旅游解锁夜经济新场景
He Nan Ri Bao· 2025-05-07 23:21
核心提示 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地推出夜间演艺、夜间集市等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夜游经济持续升 温。 在星空下露营、在夜里观察猛兽是种什么体验?5月1日,银基动物王国打造的1万平方米星空草原首度 开放。这片城市边缘的森系治愈空间,融合星空观测、草地露营与萌宠秀场,为都市人群构建起逃离喧 嚣的诗意栖居地。在夜宿迷失河谷海洋隧道、夜探梦幻动物园等经典项目中,游客可伴着鱼群游动的波 光入眠,或在向导带领下观察猛兽夜行习性,解锁动物世界的另一面。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夜间旅游从小到大、由点到面,已经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 地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我省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围绕群众消费需求,通过"科技+创意+沉浸式体验",打造出夜游博物馆、 星空露营基地、创意灯光秀等夜间文旅新业态,推动文旅与夜间休闲消费深度融合。目前全省国家级夜 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总数达12个,分布于郑州、开封、洛阳、安阳、鹤壁、焦作、濮阳、济源等 地。 自2020年河南发布《关于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夜间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洛 阳"古都夜 ...
“五一”假期河南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旅游收入371.1亿元 这个文旅成绩单人气足
He Nan Ri Bao· 2025-05-06 23:12
旅游产品多元供给。洛阳首部宫廷园林大型实景演艺《凤舞神都》在九洲池首演,让广大游客沉浸式感 受盛唐文化的独特魅力;太行·红日演艺小镇大型实景演出《太行·红日》重现红旗渠奋斗传奇;函谷关 景区推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首个大型"水上铁花秀"《函谷盛境》,以"夜经济"激发城市活力、助力 文旅发展、焕新传统文化。 新场景打造更具魅力。洛阳市汉服体验持续火热,洛邑古城、隋唐洛阳城、丽景门等汉服打卡景区日均 人流量上万人次。焦作市以"场景即消费"为核心,推出"夜经济""微度假"等多元消费场景。许昌市推 出"率性三国春游魏都"三国文化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古城巡游、NPC互动,带领游客"穿越"三国。 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春夏时节,各县(市、区)紧扣文旅消费新趋势,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资源,打造差 异化旅游品牌。"信阳小院"经济展现出强大活力,浉河区茶山周边的归拙园、枕溪秘境等特色民宿"五 一"期间入住率达100%。栾川大峡谷、宝天曼峡谷等漂流项目开启年度首漂。老君山、白云山、鸡公山 等景点带动周边住宿需求大幅增长。 科技赋能体验升级。各大景点探索"解题"新思路,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朱仙镇双主题音乐公路串联开 封古城、岳飞庙等文化地标 ...
红旗渠:跨越一甲子的“重逢”
He Nan Ri Bao· 2025-04-30 23:44
春深时节,郑州一处安静的小院里,91岁的魏德忠老人用布满沟壑的手掌抚过一张张照片,讲述着60多年前 那些动人心魄的往事。 1960年春节刚过,河南日报年轻的摄影记者魏德忠到林县(今林州市)采访。当他背着相机攀上太行山崖 时,看见一排20岁出头的后生只系着一根草绳在绝壁上打炮眼。 "这不就是愚公移山吗,这不就是大禹治水吗?我一下子呆住了。"红旗渠修了十度春秋,魏德忠也拍了十度 风雨,用镜头表达对红旗渠建设者的敬意。 此刻,200多公里外的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全息投影将魏德忠拍摄的《凌空除险》投射成3米高的立体影像, 观众仰头看着凿渠人在绝壁上荡秋千般的身影,发出阵阵惊呼。纪念馆展墙上,魏德忠等记录者们的400余帧 老照片如时空隧道,将观众瞬间带回那个"一锤一钎一双手"的年代。这些照片镌刻着太行山崖的凿痕,更定 格了一个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图谱。 今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山河为证,初心如磐,红旗渠精神正以全新的姿态跨越时空,完成一场震 撼人心的"重逢"。 "红旗渠是一锹锹挖出来的,咱们的变化也是一天天干出来的。" 魏德忠曾说过,红旗渠是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 把"不可能"化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