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彩色玻璃
icon
Search documents
认识罗蒙诺索夫
Ren Min Ri Bao· 2025-06-19 21:51
如果奔赴一场俄罗斯之旅,除了熟悉的《天鹅湖》和《喀秋莎》、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你还会遇到谁? 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1711年—1765年),是个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名字。位于莫斯科东南部的机场 以他命名,最高学府莫斯科大学的全称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他是18世纪百科全书式的科学 家、语言学家和诗人。跟随这个名字,我们走进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的深处。 当时,科学家们还没完全搞清楚火的特性和燃烧过程,占据主流的是一种关于燃素的理论。17世纪的英 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金属煅烧后的质量总会变重,据此认为"燃素"参与了燃烧过程。1756年,罗蒙诺 索夫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中煅烧,燃烧后称重时也不让空气进入,而金属质量在燃烧前后并未变化。由 此,罗蒙诺索夫发现了质量守恒现象。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再次进行实验,确定了质量守恒定律。 罗蒙诺索夫在科学的殿堂纵横,也在文学的世界尽情挥洒。他认为"俄罗斯诗歌必须依照我们语言的固 有属性来写作"。在罗蒙诺索夫的倡导下,新的诗律让俄语像法语一样轻快,如德语一般有力。无论是 纯化俄语、扩充词汇,还是推动文学语言向口语靠拢,他都身体力行,由此赢得"俄罗斯现代语言之 父"的美誉。 罗蒙 ...
“神秘明珠” 到芯片宇宙:原来玻璃是这样“炼”成的!
你是否曾凝视过手中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或是透过窗户眺望外面的世界,却从未细想过这看似普通 的玻璃,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诞生故事? 神秘的 "明珠" 相传,在遥远的过去,一队腓尼基商人驾驶着满载天然碱的货船,在茫茫大海上艰难航行。突如其 来的狂风暴雨,迫使他们在一个无名小岛上躲避。荒滩之上,没有石头垒灶,无奈之下, 他们只能 用珍贵的天然碱充当石块,搭建起炉灶,生火做饭、取暖。 当风雨停歇,商人们准备继续踏上旅程。就在收拾东西时,令人惊喜的一幕出现了 —— 沙滩上, 许多晶光闪闪、宛如明珠的物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 "明珠" 晶莹透亮,恰似神仙头顶的宝 石。腓尼基商人们又惊又喜,将它们视作神灵赐予的护身符,小心翼翼地全部拾起,带上航船,从 此,这些 "明珠" 也随着他们的脚步,走向了世界各地。 而这神秘的 "明珠",正是如今我们生活 中随处可见的玻璃。 玻璃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其实,从这个古老的故事里,我们便能窥见端倪。 玻璃的主要原料正是随处可见的沙子,沙子的主 要成分二氧化硅 (SiO2) ,熔点极高。但当它与纯碱( 碳酸钠Na2CO3 )相遇,奇迹便发生了 —— 纯碱降低了二氧化硅的熔制温度,使其变成可以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