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类器官

Search documents
Nature头条:华人学者利用类器官技术,让小鼠体内长出人类细胞
生物世界· 2025-06-17 07:11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6 月 16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在其官网头条报道了一项来自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 沈西凌 教授的研究—— 培育出了体内器官中包含人类细胞的 小鼠 。 该研究使用了一种便捷且令人意外的方法实现这一点—— 将人类细胞 (以 类器官 的形式) 直接注射到怀孕小鼠的 羊水 中,这些类器官会进入它们本应所属的 器官中,从而让小鼠幼崽的 肠道、肝脏和大脑中出现了少量的人类细胞,并能够稳定存在。 人-兽嵌合体 是一个令人兴奋但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通过诱导人类细胞在动物胚胎中生长,从而得以研究人体组织的发育情况。该领域的长期目标是 在动物体内培育出可供移植的人类器官 。 为了制造人-兽嵌合体,研究人员通常通过将人类干细胞注入另一个物种 (例如猪、小鼠) 的胚胎中,然后在体外培养这些胚胎。 近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 2025 年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年会 (ISSCR 2025) 上,中国科学院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赖良学 研究员首次报道了 在猪胚胎中 培育出含有人类细胞的心脏 ,这些胚胎存活了 21 天,在此期间,胚胎中的小型心脏开始跳动。 Na ...
构建类器官研究全过程伦理治理框架
Ke Ji Ri Bao· 2025-05-07 09:11
近日,科技部官网公布《人源类器官研究伦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开展人源类器官 (以下简称"类器官")相关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基本原则、一般要求及特殊要求,对科研人员在开展相关 研究时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提出系统指导。 在特殊要求方面,特别是对于可能涉及意识潜能、干细胞胚胎模型等的研究行为,《指引》设定了明确 限制条件,并指出要开展伦理风险评估及持续监测,防范突破伦理底线。 针对脑类器官研究,《指引》强调,研究人员应特别关注复杂脑类器官在长期培养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复 杂神经网络和自发性电活动,重视其潜在的意识属性发展风险,要求建立标准化检测机制,对脑类器官 的电生理活动水平及复杂度开展持续监测,及时识别潜在伦理临界点。 围绕干细胞胚胎模型研究,《指引》从审慎原则出发,作出限定培养时间、加强过程监测、强化分类管 理、明确禁止底线行为等规定。 《指引》由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生命科学伦理分委员会制定,针对脑类器官、类器官—嵌合体、人干细 胞胚胎模型等具有高度伦理敏感性和潜在争议性的研究类型,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操作规范和伦理边界。 "类器官是基于人类干细胞等在体外构建的三维模型,用以模拟人体特定组织或器官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