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

Search documents
美归还的中国国宝,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凤凰网财经· 2025-06-17 13:28
这批1946年被美非法带离中国的文物,其回归仪式选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 事实上,自1840年以来,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超过1000万件 ,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成为大英博 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们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部分,聚散离合,紧紧牵动着 中华儿女的心弦。 部分文物图片 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既有无比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和上古盛世,也有近代以来屈辱的历史,他们 的回家之路,正是这个古老民族正在走向复兴的历史长卷。 中国人,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文化图腾,想让孩子记住,我们的根到底在哪。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于5月16日向中国移交了流失79年的战国帛书《五行令》与《攻守占》。 现在的节假日,要问什么 最火爆?那 一定是 博物馆 。 也正如此,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大城市中, 博物馆 都是最为火爆的游客打卡地之一。 就拿刚刚过去的小长假期来说,仅仅几天时间,超过7000万人选择参观博物馆: ◎ 超过 42万人 ,涌入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 超过65 万人 ,打卡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 ◎ 超过 206万 游客奔向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 说起中国人热衷于参观博物馆这个社会现象, 一辈子都在研究中国 ...
文博日历丨“羌笛何须怨杨柳” 诗中的羌笛或许长这样
Yang Shi Xin Wen· 2025-05-22 02:3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的羌笛究竟长什么样?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卡约文化鹰纹骨管 距今3600—2600年 骨管用动物肢骨制成 呈中空圆柱状 01 "爱到骨子里" 青海先民把对鹰的崇拜刻在骨头上 这件鹰纹骨管 出土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上孙家寨遗址 来自青铜时代卡约文化 一直处于食物链顶端 是青海远古先民较早崇拜的图腾之一 因此在同时期的青铜器、陶器中 表面光滑 线刻七只展翅飞翔的鹰 突出了鹰的喙、羽翼等特征 △不同器物上的鹰纹。 鹰纹线条简练 雕刻技艺粗犷有力 不仅呈现了卡约文化器物风格 还反映了卡约先民对猛禽的崇拜 △鸟(鹰)纹彩陶壶俯视图,青海省博物馆藏。点击图片,看古人把"飞鸟绕日"画在彩陶上。 鹰是青藏高原常见的一种猛禽 因其雄健的体魄和高超的生存智慧 常会有鹰纹出现 02 是骨笛半成品还是存储器? 骨管用途成疑 卡约文化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 史前先民逐渐认识到 随处可得的骨质原材料的用处 并利用动物不同部位的骨骼 加工成功能各异的骨制品 所以骨针代表了当时生产工具的制作水平 虽然这件鹰纹骨管的具体用途 至今没有定论 但是都足以证明 青海先民已经熟练掌握 那么鹰纹骨管究竟有何用途 ...
全息纱幕还原古乐、VR体验卧薪尝胆!历史+科技让文博热再升级
Sou Hu Cai Jing· 2025-05-18 09:29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当下,"文博热"持续升温,当古韵与科技交织,历史与潮流碰撞,古老的文物"走"出展柜,为观众带来可听、可触、可感的新 体验,一起去河南、湖北看看。 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通过古乐复原展演、讲解舞台剧,聆听历史回声;更能通过VR、XR类型的沉浸式展览,身临其境置身历史,让沉睡千年的历史 图景生动再现。 伴随着VR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地博物馆也在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本土化、精细化的展览内容不断涌现。在湖北省博物馆,近期推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 文物VR展《穿越青铜纪》,观众选择沉浸角色、戴上VR头盔,就可以穿越回到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走进曾侯乙的宫殿,聆听编钟乐音的美妙,感受古 人铸造技艺的高超;也可跟随越王勾践,亲历卧薪尝胆的艰辛,体验征战沙场的豪情。 《穿越青铜纪》项目中的角色、文物等模型资产超3万件,通过高精度3D建模、动作捕捉、实时渲染等技术,观众们从"看展"变成了"玩展"。 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复原的300余件音乐文物中,"镇院之宝"——贾湖骨笛始终占据"C位"。这件距今八千年的骨质管乐器,至今依然能演奏出苍茫古 韵。 依托音乐考古成果,古乐团正持续扩充千年曲库,如今已累计有20 ...
锦城丝管:听一座城的和鸣之声|观展
Jing Ji Guan Cha Bao· 2025-05-10 01:18
(原标题:锦城丝管:听一座城的和鸣之声|观展) 作者 戴琪 站在成都博物馆《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展厅的时光甬道里,九千年前的骨笛声 穿越时空悠悠回荡耳畔。那些或庄重或灵动的国宝文物,在青铜与丝竹的震颤中,勾勒出中国音乐文明 最璀璨的星河。从新石器时代的天地祭祀,到唐宋市井的弦歌不辍,礼乐精神始终如锦江春水,滋养着 这座城市的魂魄。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当我们循 着十二件礼乐重器的纹路触摸历史,看见的不仅是音律的嬗变,更是一个民族对和谐秩序的永恒追寻。 礼起天地:远古至商周的神性回响 贾湖骨笛 裴李岗文化(距今约 8000~7000 年) 河南博物院藏 龟甲响器 裴李岗文化 河南博物院藏 出乐工沉醉曲中的专注情态。其服饰形制与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簿书俑》高度一致,印证了《汉书· 食货志》"衣褐者众"的庶民衣着风貌。 礼乐相生:汉唐盛世的人文交响 相和歌佣 汉 河南博物院藏 汉唐展区的独立展柜中,一组东汉褐釉陶相和歌俑以极具张力的舞台化阵列,再现了《宋书·乐志》所 载"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经典场景。站立俑头戴冠,双手虚托向天;左侧歌唱佣高歌,其口型开合 ...